作者归档:admin
合肥高铁南站停车收费标准调整
小型车:30 分钟后至首小时收 5元(不足1小时按 1小时计),首小时后每半小时加收 3 元/辆 (不足半小时按半小时计);
大型车:30 分钟后至首小时收 10 元(不足1小时按 1小时计),首小时后每半小时加收 5 元(不足半小时按半小时计);
P1、P2停车场: 小型车和大型车连续停放累计 24 小时收费不超过 80 元。
小型车: 30分钟后至首小时收 5 元 (不足 1 小时按 1 小时计),首小时后每半小时加收 3 元/辆 (不足半小时按半小时计);
大型车:30分钟后至首小时收 10 元(不足1小时按 1小时计),首小时后每半小时加收 5 元 (不足半小时按半小时计);
P3 停车场: 小型车和大型车连续停放累计 24 小时收费不超过 50元。
小型车: 30 分钟后至首小时收 5元(不足1小时按 1小时计),首小时后每半小时加收 3 元/辆 (不足半小时按半小时计);
大型车: 30 分钟后至首小时收 10 元 (不足1小时按 1 小时计),首小时后每半小时加收 5 元(不足半小时按半小时计);
P4 停车场: 小型车和大型车连续停放累计 24 小时收费不超过 60元。
车型标准:
小型车:核定载客人数小于等于9人的客车或总质量小于4500 kg的货车。
大型车:除小型车以外其他车型,具体车型标准以车辆行驶证注明为准。
★提醒:各停车场连续停放超过 24 小时的,超过部分分别按上述计时收费标准重新计算。
合肥一女子私自注射肉毒素后中毒
如今,很多人选择注射肉毒素,希望达到除皱、瘦脸的效果。然而,不正确的注射方式可能危及生命。近日,“小叶医探”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获悉,一名31岁的女性自己在家注射肉毒素,导致中毒,目前气管切开,无法自主呼吸。
私自注射后意外频发
31岁的王女士(化名)从朋友处获取了一支国外版本的肉毒素A型瘦脸针,私自在家注射后出现了中毒反应。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高压氧科(昏迷促醒中心)副主任医师齐胤良介绍,王女士在注射后第二天出现了眼睛睁不开、无法正常吞咽、呼吸困难的症状。“急诊送到医院后,该患者处于气管切开,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的状态。”
齐胤良表示,王女士的情况并非个例,近期医院陆续收治了多例肉毒素中毒的患者。“还有一例患者在不正规的机构给小腿注射了肉毒素,想达到瘦腿的目的,结果中毒后导致了小腿瘫痪。”
如何科学注射肉毒素?
肉毒素是毒性最强的天然物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毒的蛋白质之一。它可以通过麻痹松弛皮下神经在一段时间内消除皱纹或者避免皱纹的生成,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疗美容行业。但是,肉毒素的注射必须要由专业人士操作,否则容易导致并发症。
齐胤良介绍,轻度肉毒素中毒可能会出现眼睑下垂、眉头无法抬起、面部表情僵硬等情况,中度中毒时由于喉咙肌肉松弛,可能出现吞咽不适的症状,而重度中毒时由于呼吸肌无力,可能导致呼吸衰竭,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当出现肉毒素中毒后,在抗毒素治疗的基础上,应该进行包括高压氧治疗在内的综合康复治疗。”齐胤良表示,通过高压氧治疗,可以促进神经的修复,改善全身的氧供,降低炎症反应,从而逐步促使神经肌肉功能恢复。
对于爱美人士来说,如何科学、安全地注射肉毒素?齐胤良指出,一定要选择经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正规医疗机构或三甲医院进行治疗,并且要找有正规资质和从业资格的医生进行操作。
此外,肉毒素在我国被列入毒性药品管理,它的生产、销售、储存等方面均有严格规定和要求。因此,切勿使用来源不明的肉毒素产品,更要杜绝无法控制剂量的私自注射,以避免导致不良的中毒反应。
大皖新闻
合肥包河区多条道路实施升级改造
8月25日,记者从包河区城管局获悉,该区已完成宿松路、祁门路部分道路设施改造提升,实现颜值与功能双提升,进一步方便市民通行。
8月25日,记者在宿松路(黄山路-望江路)看到,原本龟裂的路面已被平整的沥青取代,新施划的道路标线在阳光照射下格外清晰,人行道也焕然一新。车辆行驶平稳顺畅,改善了道路通行条件。
包河区城管局市政道路设施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全面实施道路改造提升,在宿松路(黄山路-望江路),灌缝修补路面1252米,铺设沥青路面6346.9平方米,维修道板砖1442.31平方米、侧石84米;在宿松路(青弋江路-太湖路),施划标线1400平方米,安装机非护栏630米,拆除废弃杆件35个。为缓解“停车难、找位烦”问题,该局联合多部门现场勘察,在宿松路东侧施划新增32个路边停车泊位。目前包河区城管局已完成宿松路、祁门路部分道路设施改造提升,歙县路改造正在推进。
助力“数字安徽”建设座谈会在院士大厦举行
8月16日上午,助力“数字安徽”建设座谈会在院士大厦20楼会议室举行。我会党委书记戴建华,党委委员、副会长、安徽喜洋洋集团董事长王宜坤,副会长、朗坤集团董事长徐珍玉,综合办主任梁姗姗,省数字企业和首席数据官联盟负责人宋谠,全国优秀 CIO、久航集团负责人胡秀英等参加。
会议围绕“数字安徽”建设核心需求,就促进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我会平台优势设立“数字安徽院士专家工作委员会”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来源:安徽省科学家企业家协会
长丰造甲乡、罗塘乡撤乡设镇调整事项公告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省委、省政府批准长丰县造甲乡、罗塘乡撤乡设镇调整事项的公告
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撤销长丰县造甲乡,设立长丰县造甲镇;撤销长丰县罗塘乡,设立长丰县罗塘镇。上述2个乡镇政府驻地、管辖范围、行政区域界线均保持不变。
合肥市人民政府
2025年7月28日
昨晚合肥闪电13569次,咋数的?
据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获悉,根据安徽省DDW1全闪观测系统探测数据,2025年7月16日20:12至2025年7月17日02:54分,合肥地区强对流过程共发生闪电13569次,其中云闪6201次,云地闪7368次。云地闪中,正地闪共2983次,平均雷电流强度为24.18 kA;负地闪4385次,平均雷电流强度为-17.04 kA。
这些精确到个位数的闪电次数,可不是靠人眼数出来的,而闪电定位仪的功劳。这些定位仪像“千里眼”和“顺风耳”一样分布在安徽各地。
这些闪电定位仪内部有磁环天线、数据处理单元、通讯单元、供电单元等部件,当闪电发生时,产生的电磁脉冲会以光的速度向四周传播,定位仪中的磁环天线能迅速接收到电磁波,并探测到它的方向。而三个以上闪电定位仪的组网观测,就能确定雷击点的位置,这和猫头鹰能夜间捕食异曲同工,猫头鹰因为左右耳朵不对称,对同一声源,听到的方向和时间不一致,这让它可以通过比对分析在黑暗中锁定目标。闪电定位仪就好比一只只猫头鹰的耳朵,通过接收电磁波的方向和时间差定位雷击点的位置。
安徽全闪定位探测系统由在全省布设的多台DDW1型全闪定位探测仪组成,可以监测云闪和云地闪的发生时间、位置和雷电流强度等参数。定位仪采集的数据会实时传输到雷电监测中心站,再通过专业的系统计算,就能得到闪电发生的精确次数、时间和位置,为防灾减灾提供支撑。
提到闪电,不得不说一说防雷,防雷需要遵循“双30原则”,当看到闪电后,30秒内听到雷声,说明雷电在10公里内,得赶紧找地方躲;最后一声雷过后,至少等30分钟再出门。但是,雷电也经常不按套路“出牌”,雷雨天气尽量少出门,防范需要慎之又慎。
市民拿手机拍摄闪电是不是危险行为呢?雷电会优先光顾地面上高处的尖端物体,手机体积很小,对人的高度及电阻的变化影响微乎其微。打电话时的信号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电磁波本身不具有导电性,并不能形成一个“放电通道”。因此,用手机打电话并不会影响雷电的走向,不会增加人被雷击的概率,但是人和手机所处的位置很重要,如果周围的环境是容易引雷的场所,如在高处、空旷地带,或者旁边有大树、电线杆,那还是比较危险的。
日常生活中有些认知和习惯其实暗藏雷区。比如,有人会认为“越靠近避雷针越安全”,这就是误区。“避雷针”是日常叫法,它的专业名称叫“接闪杆”,顾名思义就是将雷电引向自身,并通过引下线、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导入大地,从而使建筑物免遭雷击,因此接闪杆周围会产生大量电荷。人离得近了,很可能被雷电击中。
省气象台午间最新预报,未来一周我省南部多雷阵雨天气。遇到雷电天气,最好的防护方式是躲在屋里,不过这也不是万事大吉、绝对安全的,感应雷有可能会顺着电线、水管等金属管线“溜”进室内,损坏家电。所以,最好再关上窗户,拔掉电源插头,别靠着水管等金属物件。
空置房减免物业费?安徽省发改委回应
近日,一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建议对空置房减免物业费。
该网友在留言中表示,江苏、山东、海南、湖南、青海等地都制定了相应的《空置房物业费管理办法》。据了解,安徽省房产管理部门也早已调研完毕,但迟迟未出台相关政策。建议依法依规及时出台符合安徽本地实际的条例或办法。
针对该网友留言,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回复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944条规定,业主应当按照约定向物业服务人支付物业费。物业服务人已经按照约定和有关规定提供服务的,业主不得以未接受或者无需接受相关物业服务为由拒绝支付物业费。根据《安徽省定价目录》(2025版),安徽省普通住宅小区前期物业公共服务收费授权市、县人民政府定价,实行政府指导价。具体收费标准由各地发展改革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在回复中表示,目前安徽省滁州市、蚌埠市已制定空置房物业费减免政策。建议网友可向房屋所在地发展改革部门咨询相关政策,或通过与物业服务企业协商确定具体物业服务收费标准。下一步,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将配合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规范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的故居非拆不可吗?
几天前,安徽当地媒体用整版篇幅发布了题为《严凤英合肥旧居即将拆除》一文,引发安徽文艺界的广泛关注。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网站上,一份公开材料的内容佐证了这一消息:“2025年庐阳区政府对桐城路140号大院进行全体拆迁,服务中心接下来将围绕桐城路140号大院全体拆迁开展工作。”一时间,关于严凤英合肥旧居该不该拆除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302室屋内的部分照片和藏书 受访者供图
近日,记者前往合肥桐城路140号大院采访。其中一栋三层红砖楼的302室曾是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居住了十余年的家,也见证了她人生最后的时光。
有黄色雨棚的阳台就是严凤英曾生活过的302室 李欣欣摄
可能部分年轻人对严凤英有些陌生,但她的艺术成就极高,她将《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等经典剧目演绎成超越时代的经典,是黄梅戏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除了严凤英,这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三层小楼里还曾居住过不少黄梅戏艺术名家,如另一位黄梅戏艺术的奠基人之一陆洪非曾住在106室,著名的黄梅戏剧作家金芝曾住在205室,当年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扮演七位仙女三姐的潘霞云、六姐的张萍也曾在此生活过。
大师名家们在这里生活、创作、交流,许多信件、照片、便条等都和此地有关。“这栋老建筑是一群黄梅戏‘大咖’曾居住过的地方,有故事、有价值,值得保留下来。”合肥本土作家刘政屏认为。严凤英虽出生于安庆,但她凭借卓越的演技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将黄梅戏带到一个新高度,从最初的地方小戏,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文化瑰宝,就是在302室生活的那段期间。
302室内一角 李欣欣摄
不过,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这栋经历岁月沧桑的小楼也确实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据严凤英次子王小英介绍,这栋楼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末建造的。建筑年代久远,设施也较为老旧,如302室的阳台底部用钢筋材料进行了二次加固。
最近,为应对拆迁,在国家一级编剧、安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侯露的牵线下,王小英已将302室内严凤英的藏书、信件、照片等遗物,捐赠给了安徽名人馆。
302室屋内一角 受访者供图
从旧城区改造的角度看,政府部门对老旧小区进行整治、对基础设施落后的危房进行征收,这是一桩好事。但危房就一定要拆迁吗?
从城市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黄梅戏是安徽的文化象征。而在小楼生活过的大师名角们对黄梅戏贡献巨大,尤其是严凤英。从历史名人和文化遗产的角度,这栋小楼一定是有价值的。有关部门至少应予以足够重视,先对建筑的文化价值与修复可行性进行专业评估。
地理位置上,桐城路的这栋楼位于合肥市中心,离三孝口地铁站只有1公里距离,如果有机会将建筑进行修复,并改造为黄梅戏记忆馆或黄梅戏大师馆,让百听不厌的《天仙配》《女驸马》等剧目用AI等多元的方式呈现,营造沉浸式的黄梅戏氛围,或许会成为合肥的一张文旅新名片,甚至能打造成受年轻人喜爱的艺术地标,让艺术更好地传承。
302室客厅一角 受访者供图
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以杭州的钱学森旧居为例:2008年,旧居保护和修缮工作启动;2010年开始,举办主题展览“钱学森与杭州”,再现钱学森一家在杭州的生活场景;2011年开放至今,接待了数百万游客。旧居的修缮不仅让无数参观者感受到科学巨匠精神,也增加了杭州的文化底蕴。
目前,合肥官方还未公布大院拆迁后的明确用途,但是在文旅商体展融合的今天,多少城市在努力挖掘文旅资源、寻找话题“爆点”?像这样有着岁月痕迹和满身故事的老建筑,本身就自带文化脉络与历史厚重感,如有修复改造的可能性,难道不是带动文旅的契机吗?
多给大家一个奔赴合肥的理由,有何不可呢?
原标题:《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的故居非拆不可吗?》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李欣欣
“国际组织”即将首次落户合肥
6月30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位于合肥高新区的深空探测实验室。这个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的国家级科研平台,运行三年来不仅涌现出一批科研成果,促进深空新质产业发展,还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据了解,由深空探测实验室等发起的国际深空探测学会,计划于7月上旬在合肥正式成立,这将是首个落户安徽的国际组织。
深空探测实验室于2022年正式运行,围绕深空技术、深空科学、深空资源和深空安全四大领域十二个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科学研究引领。这是我国首个由“国家行业主管部门主导、地方政府全力支持、高水平大学全面参与”的国家级新型研发机构,并以黄山主峰“天都”作为第二名称,总部设在合肥,北京设立分部。
三年来,实验室形成了包括8名两院院士、50余名核心骨干人才等在内的团队,支撑了鹊桥二号、嫦娥六号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其中,实验室牵头研制的天都一号、二号地月通信导航技术试验卫星,成功实现月球轨道双星编队飞行,是安徽省首次承担探月工程航天器总体研制工作。“天都星”与月壤原位3D打印系统、水冰原位热提取系统原理样机等三项成果,都入选安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当前,国际深空探测活动由单一国家独立实施向多个国家联合探测转变。为了创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人才中心和科创高地,深空探测实验室也加大国际合作交流,与60余个国际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同时,创办了一年一度的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吸引了上百位外国专家、30多名院士出席,在国际航天界产生重要影响。
记者了解到,深空探测实验室还联合国家航天局探月中心、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等发起成立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并计划于7月上旬在合肥召开成立大会。这是首个由中国牵头发起的航天领域非政府国际科技组织,也将是落户安徽的首个国际组织。
据了解,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旨在打造深空探测领域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与合作平台,汇聚全球科技力量,推动学术繁荣和创新发展。
大皖新闻记者 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