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文化

合肥市持续增加高中学位供给 明年市区普高录取率将达82%

6月27日上午,合肥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增加高中学位供给工作。记者从会上获悉,合肥将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合理规划布局普通高中学校,逐步增加高中学位供给、提高录取比率,今年市区提高到78.6%,明年将提高到82%、力争85%。

从合肥市区情况来看,录取比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400多名学生可以就读普高。“此举回应了社会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关切,可有效缓解普职分流焦虑,满足更多学生就读普通高中的心愿。”合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车雪莲认为。

“近两年,合肥普高招生计划显著增加。”市教育局副局长胡光喜告诉记者,2020年至2023年,市区普高录取率在69%左右,2024年达到72%。今年则提高到了78.6%,新增招生计划3000多人。

胡光喜表示,从国家和省级政策导向、学龄人口的变化趋势等多方面看,扩大普通高中录取比率已成为当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考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今年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市域内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安徽省委省政府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和招生规模。

为此,合肥主要采取三种方式补充普高学位。一是存量挖潜,用满用足现有学位;二是新建高中,新增一批学位;三是职普融通,转化一批学位。今后,还将探索转设办学、借址办学等多种方式增加学位,统筹用好各类教育资源。

“在网上看到这个消息后,我们全家人都很高兴。”包河区一名初中生家长明华表示,这样孩子的压力小一点,有时间发展更多兴趣爱好,更加健康快乐成长。

“合肥致力于构建更加公平、优质、可持续的教育生态。”车雪莲表示,这一举措让学生有了更多选择,为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合肥市非遗首次组团“出海”

6月5日上午,合肥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俊、剪纸匠人丁健首次带着旗袍、剪纸等非遗技艺在日本东京进行展演,这也是合肥首次以官方形式组织非遗“出海”。

在东京推介会现场,丁健不仅展示了庐阳剪纸的传统技法,还带去了一些融合合肥科创地标与日本建筑地标的剪纸作品。王俊带来的盘扣和旗袍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盘扣以精巧的技艺呈现出合肥“市鸟”喜鹊的灵动与可爱,旗袍衣面还特意绣上了黄山迎客松等安徽元素,深受现场观众欢迎。

“天呐,这盘扣简直就是一件工艺品!”手指轻轻抚过盘扣上细密的针脚,东京市民工藤圀房发出由衷的赞叹,“我在东京见过不少中式服装,但这样精致的工艺品还是第一次见到,一针一线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此次非遗“出海”,不仅仅提升了非遗在海外的可见度,更让外国朋友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国际认可显著增强了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信,也将转化为他们精益求精的内在动力。”合肥市非遗办主任王进雨说,从现场反馈来看,外国朋友对互动性强、观赏性高的非遗项目特别感兴趣,这有利于激发非遗传承人持续创新,进一步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一直以来,合肥通过采用政策扶持、活动培训等多重方式,鼓励引导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积极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这次外出展演交流,帮助我们拓宽了国际合作的新视野,有利于推动非遗从国内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丁健说,今后,将继续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兼顾各国文化特色,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合肥非遗被更多外国朋友接受与喜爱,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生根发芽。

相对于民间自发行为,这种有组织的非遗“出海”,在资源整合、品牌塑造、风险防控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非遗‘出海’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传播实践。我们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安徽省文旅厅智库专家戴旸表示,非遗“出海”将为非遗在国际场域的价值创造带来更大的机遇与空间,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审美也可以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与灵感,实现非遗在技艺、形态、传播、产品模式等方面的全链条突破,进一步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

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共议“巢湖与中华文明”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夏明方做了题为《南国何处?中华区域生态网络中的江淮之间》的分享,从环境史视角考察了在中华区域生态中江淮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马俊亚作了题为《淮地(皖北)武人集团与中国王朝政治》的报告,探讨了历史上皖北武人集团与王朝政治的关系;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志龙就《近代皖中宗族对祠堂及祠田的管理研究》作主题汇报,从社会史的视角分析了皖中宗族祠堂在近代的发展态势,认为近代皖中宗族对祠堂及祠田的全面有力管理,为祭祖、赡族等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研讨会还设置三场专题研讨和一场圆桌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巢湖文化探源、巢湖流域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利用与文旅产业发展、新时代巢湖文化品牌建设以及多学科交叉视角看巢湖流域文化等方向进行了交流,深入挖掘巢湖流域对中华文明的塑造作用和时代价值。

在巢湖文化的历史溯源中,有巢氏文化、巢湖民歌以及相关农书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巢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徐频频认为,巢湖民歌是巢湖地区特有的文化瑰宝,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反映了当地独特的社会变迁与时代发展,在传承上需结合传统与现代,借助现代传媒技术以推动民歌传播与发展。巢湖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雷若欣认为,明末清初文人巢鸣盛撰写的《老圃良言》不仅再现了明清的农业技术,而且对今天的果树种植和乡村休闲旅游业有借鉴意义。

在新时代巢湖文化品牌建设中,红色文化是一个重要方面。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安东认为,品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要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提出对巢湖文化品牌的建设对策,促进巢湖区域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次研讨会是一次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会。”市社科联有关负责人表示,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踊跃发言,共商新形势下巢湖流域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展现了社科界践行文化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的良好精神风貌,加深了人们对巢湖与中华文明的认识和理解,也为推动巢湖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活力。

来源: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