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文化

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的故居非拆不可吗?

几天前,安徽当地媒体用整版篇幅发布了题为《严凤英合肥旧居即将拆除》一文,引发安徽文艺界的广泛关注。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网站上,一份公开材料的内容佐证了这一消息:“2025年庐阳区政府对桐城路140号大院进行全体拆迁,服务中心接下来将围绕桐城路140号大院全体拆迁开展工作。”一时间,关于严凤英合肥旧居该不该拆除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302室屋内的部分照片和藏书 受访者供图

近日,记者前往合肥桐城路140号大院采访。其中一栋三层红砖楼的302室曾是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居住了十余年的家,也见证了她人生最后的时光。

有黄色雨棚的阳台就是严凤英曾生活过的302室 李欣欣摄

可能部分年轻人对严凤英有些陌生,但她的艺术成就极高,她将《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等经典剧目演绎成超越时代的经典,是黄梅戏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除了严凤英,这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三层小楼里还曾居住过不少黄梅戏艺术名家,如另一位黄梅戏艺术的奠基人之一陆洪非曾住在106室,著名的黄梅戏剧作家金芝曾住在205室,当年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扮演七位仙女三姐的潘霞云、六姐的张萍也曾在此生活过。

大师名家们在这里生活、创作、交流,许多信件、照片、便条等都和此地有关。“这栋老建筑是一群黄梅戏‘大咖’曾居住过的地方,有故事、有价值,值得保留下来。”合肥本土作家刘政屏认为。严凤英虽出生于安庆,但她凭借卓越的演技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将黄梅戏带到一个新高度,从最初的地方小戏,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文化瑰宝,就是在302室生活的那段期间。

302室内一角 李欣欣摄

不过,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这栋经历岁月沧桑的小楼也确实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据严凤英次子王小英介绍,这栋楼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末建造的。建筑年代久远,设施也较为老旧,如302室的阳台底部用钢筋材料进行了二次加固。

最近,为应对拆迁,在国家一级编剧、安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侯露的牵线下,王小英已将302室内严凤英的藏书、信件、照片等遗物,捐赠给了安徽名人馆。

302室屋内一角 受访者供图

从旧城区改造的角度看,政府部门对老旧小区进行整治、对基础设施落后的危房进行征收,这是一桩好事。但危房就一定要拆迁吗?

从城市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黄梅戏是安徽的文化象征。而在小楼生活过的大师名角们对黄梅戏贡献巨大,尤其是严凤英。从历史名人和文化遗产的角度,这栋小楼一定是有价值的。有关部门至少应予以足够重视,先对建筑的文化价值与修复可行性进行专业评估。

地理位置上,桐城路的这栋楼位于合肥市中心,离三孝口地铁站只有1公里距离,如果有机会将建筑进行修复,并改造为黄梅戏记忆馆或黄梅戏大师馆,让百听不厌的《天仙配》《女驸马》等剧目用AI等多元的方式呈现,营造沉浸式的黄梅戏氛围,或许会成为合肥的一张文旅新名片,甚至能打造成受年轻人喜爱的艺术地标,让艺术更好地传承。

302室客厅一角 受访者供图

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以杭州的钱学森旧居为例:2008年,旧居保护和修缮工作启动;2010年开始,举办主题展览“钱学森与杭州”,再现钱学森一家在杭州的生活场景;2011年开放至今,接待了数百万游客。旧居的修缮不仅让无数参观者感受到科学巨匠精神,也增加了杭州的文化底蕴。

目前,合肥官方还未公布大院拆迁后的明确用途,但是在文旅商体展融合的今天,多少城市在努力挖掘文旅资源、寻找话题“爆点”?像这样有着岁月痕迹和满身故事的老建筑,本身就自带文化脉络与历史厚重感,如有修复改造的可能性,难道不是带动文旅的契机吗?

多给大家一个奔赴合肥的理由,有何不可呢?

原标题:《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的故居非拆不可吗?》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李欣欣

合肥市持续增加高中学位供给 明年市区普高录取率将达82%

6月27日上午,合肥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增加高中学位供给工作。记者从会上获悉,合肥将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合理规划布局普通高中学校,逐步增加高中学位供给、提高录取比率,今年市区提高到78.6%,明年将提高到82%、力争85%。

从合肥市区情况来看,录取比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400多名学生可以就读普高。“此举回应了社会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关切,可有效缓解普职分流焦虑,满足更多学生就读普通高中的心愿。”合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车雪莲认为。

“近两年,合肥普高招生计划显著增加。”市教育局副局长胡光喜告诉记者,2020年至2023年,市区普高录取率在69%左右,2024年达到72%。今年则提高到了78.6%,新增招生计划3000多人。

胡光喜表示,从国家和省级政策导向、学龄人口的变化趋势等多方面看,扩大普通高中录取比率已成为当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考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今年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市域内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安徽省委省政府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和招生规模。

为此,合肥主要采取三种方式补充普高学位。一是存量挖潜,用满用足现有学位;二是新建高中,新增一批学位;三是职普融通,转化一批学位。今后,还将探索转设办学、借址办学等多种方式增加学位,统筹用好各类教育资源。

“在网上看到这个消息后,我们全家人都很高兴。”包河区一名初中生家长明华表示,这样孩子的压力小一点,有时间发展更多兴趣爱好,更加健康快乐成长。

“合肥致力于构建更加公平、优质、可持续的教育生态。”车雪莲表示,这一举措让学生有了更多选择,为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合肥市非遗首次组团“出海”

6月5日上午,合肥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俊、剪纸匠人丁健首次带着旗袍、剪纸等非遗技艺在日本东京进行展演,这也是合肥首次以官方形式组织非遗“出海”。

在东京推介会现场,丁健不仅展示了庐阳剪纸的传统技法,还带去了一些融合合肥科创地标与日本建筑地标的剪纸作品。王俊带来的盘扣和旗袍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盘扣以精巧的技艺呈现出合肥“市鸟”喜鹊的灵动与可爱,旗袍衣面还特意绣上了黄山迎客松等安徽元素,深受现场观众欢迎。

“天呐,这盘扣简直就是一件工艺品!”手指轻轻抚过盘扣上细密的针脚,东京市民工藤圀房发出由衷的赞叹,“我在东京见过不少中式服装,但这样精致的工艺品还是第一次见到,一针一线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此次非遗“出海”,不仅仅提升了非遗在海外的可见度,更让外国朋友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国际认可显著增强了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信,也将转化为他们精益求精的内在动力。”合肥市非遗办主任王进雨说,从现场反馈来看,外国朋友对互动性强、观赏性高的非遗项目特别感兴趣,这有利于激发非遗传承人持续创新,进一步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一直以来,合肥通过采用政策扶持、活动培训等多重方式,鼓励引导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积极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这次外出展演交流,帮助我们拓宽了国际合作的新视野,有利于推动非遗从国内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丁健说,今后,将继续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兼顾各国文化特色,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合肥非遗被更多外国朋友接受与喜爱,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生根发芽。

相对于民间自发行为,这种有组织的非遗“出海”,在资源整合、品牌塑造、风险防控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非遗‘出海’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传播实践。我们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安徽省文旅厅智库专家戴旸表示,非遗“出海”将为非遗在国际场域的价值创造带来更大的机遇与空间,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审美也可以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与灵感,实现非遗在技艺、形态、传播、产品模式等方面的全链条突破,进一步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

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共议“巢湖与中华文明”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夏明方做了题为《南国何处?中华区域生态网络中的江淮之间》的分享,从环境史视角考察了在中华区域生态中江淮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马俊亚作了题为《淮地(皖北)武人集团与中国王朝政治》的报告,探讨了历史上皖北武人集团与王朝政治的关系;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志龙就《近代皖中宗族对祠堂及祠田的管理研究》作主题汇报,从社会史的视角分析了皖中宗族祠堂在近代的发展态势,认为近代皖中宗族对祠堂及祠田的全面有力管理,为祭祖、赡族等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研讨会还设置三场专题研讨和一场圆桌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巢湖文化探源、巢湖流域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利用与文旅产业发展、新时代巢湖文化品牌建设以及多学科交叉视角看巢湖流域文化等方向进行了交流,深入挖掘巢湖流域对中华文明的塑造作用和时代价值。

在巢湖文化的历史溯源中,有巢氏文化、巢湖民歌以及相关农书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巢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徐频频认为,巢湖民歌是巢湖地区特有的文化瑰宝,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反映了当地独特的社会变迁与时代发展,在传承上需结合传统与现代,借助现代传媒技术以推动民歌传播与发展。巢湖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雷若欣认为,明末清初文人巢鸣盛撰写的《老圃良言》不仅再现了明清的农业技术,而且对今天的果树种植和乡村休闲旅游业有借鉴意义。

在新时代巢湖文化品牌建设中,红色文化是一个重要方面。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安东认为,品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要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提出对巢湖文化品牌的建设对策,促进巢湖区域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次研讨会是一次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会。”市社科联有关负责人表示,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踊跃发言,共商新形势下巢湖流域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展现了社科界践行文化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的良好精神风貌,加深了人们对巢湖与中华文明的认识和理解,也为推动巢湖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活力。

来源: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