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经济

合肥蜀山经开区数字经济渐至“蝶变时刻”

近期,合肥市蜀山区出现了一些无人机“机场”。这些机场不仅具备AI智能调控、航线自动规划等强大功能,还能同时管理6000多架无人飞机起降。这些机场是合肥蜀山经开区企业——安徽斯帕斯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无人机共享机场试点,初期计划建设13个无人机共享机场,打造无人机“空中交通管廊”,助力合肥低空经济加速“起飞”。
这些机场的建设,折射出合肥蜀山经开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势头。通过搭建平台载体,推动融合发展,抢抓未来产业机遇,合肥蜀山经开区正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蝶变时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更大想象空间。
在平台载体建设方面,合肥蜀山经开区已初具成效。2022年5月,安徽智能软件园揭牌成立,成为合肥蜀山经开区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平台。据安徽智软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方友介绍,作为起步较晚却发展较快的软件园之一,安徽智能软件园加速产业集聚,联动蜀山电商园等周边园区,形成“一核多园”的空间布局。
经过多年发展,合肥蜀山经开区已入驻数字经济领域企业300余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0家,安徽省大数据企业73家,合肥市大数据企业171家。在今年年初公布的合肥市软件园综合评价结果中,合肥市有4家软件园获评B类及以上评价,安徽智能软件产业园位列其中。合肥蜀山经开区也凭借强劲实力,参与建设首批安徽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合肥通用人工智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
作为合肥蜀山经开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数字经济正与环境产业、跨境电商、建筑业等其他主导产业加速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新格局。
作为国内领先的智慧水利(务)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水三立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聚焦水利、水务、水运、水环境、农业等涉水全领域信息化,为用户提供从产品研发生产、数据资源管理、业务应用及集成到工程运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和智慧化整体解决方案,是蜀山经开区“数字经济+环境产业”的代表性“跨界”企业之一。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2019年以来,我们更加重视联合研发和联合创新,围绕水利行业信息化需要,整合更多合作伙伴,打造上下游‘智慧水链’产业链条,实现耦合联动;特别是联合一些‘一招鲜’企业,来为企业研发综合赋能。”中水三立副总裁常仁凯介绍说,合肥蜀山经开区经常组织各类活动,通过举办高峰论坛、专家授课、资本对接等活动,提供交流交互机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公司已同园区善达信息、青谷科技等企业达成合作,联合开发AI大模型、低代码等前沿技术或应用。
低空经济的崛起,正有力推动合肥蜀山经开区数字经济发展迈向“未来产业”新赛道。
“无人机共享机场是‘新基建’的一部分,需着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无人机如何飞起来、飞得远,二是如何构建商业模式产生经济效益。”安徽斯帕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青云举例说,“比如,无人机有效续航15分钟,飞七八分钟就要返航;而通过共享机场,无人机可以飞12到13分钟,再就近飞航到共享机场。此外,客户的充换电、无人机维保,都可以在共享机场实施。我们承接的场景业务,也可以交给对应的客户来做。”
据了解,斯帕斯公司于2024年年初落户蜀山经开区,已取得中国民用航空局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攻克了无人机在航线规划、无人驾驶、集中式调度指挥平台等方面的技术难关。目前,公司首个集散中心——空港机场已在蜀山经开区智能软件园一期建成。
徐青云透露,依托斯帕斯,蜀山区以及经开区又先后招引了一批软硬件企业入驻。斯帕斯公司也同中国环境谷相关企业沟通,探索在水污染治理和环境监测中,通过无人机挂载,推动设备设施微型化及灵活部署、数据信息共享等诸多功能。公司还向中国环境谷企业提出低空微气象对无人机飞行影响的相关课题,引起相关企业浓厚兴趣。
随着数字经济“蝶变”时刻的到来,合肥蜀山经开区新质生产力也必将加速生长,描绘更加绚丽的产业发展未来图景。
来源:国际商报

助力“数字安徽”建设座谈会在院士大厦举行

8月16日上午,助力“数字安徽”建设座谈会在院士大厦20楼会议室举行。我会党委书记戴建华,党委委员、副会长、安徽喜洋洋集团董事长王宜坤,副会长、朗坤集团董事长徐珍玉,综合办主任梁姗姗,省数字企业和首席数据官联盟负责人宋谠,全国优秀 CIO、久航集团负责人胡秀英等参加。

会议围绕“数字安徽”建设核心需求,就促进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我会平台优势设立“数字安徽院士专家工作委员会”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来源:安徽省科学家企业家协会

安徽省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6%

7月21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572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94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9938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14491亿元,增长5.3%。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夏粮再获丰收,居全国第三。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5%。夏粮播种面积4332.6万亩,比上年增加17.5万亩;夏粮总产量352.4亿斤,增产0.5亿斤,增长0.15%。油菜籽产量114万吨,增长2.8%。猪牛羊禽肉产量223.5万吨,增长3.2%,其中猪肉产量134.3万吨,增长4.5%;牛奶产量增长20.1%。水产品产量139.4万吨,增长4.8%。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支撑作用明显。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主要工业产品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7.3%,集成电路增长9.9%,工业机器人增长93.3%。

市场消费平稳增长,以旧换新商品销售增长较快。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51亿元,同比增长5.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263.7亿元,增长5.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787.3亿元,增长5.7%。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10317.2亿元,增长5.6%;餐饮收入1733.8亿元,增长5.2%。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较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3%、12.8%。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继续显效,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1.3%、家具类增长12.8%、计算机类增长151.3%、智能手机增长99.3%。全省网上零售额2412.7亿元,增长10.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013.7亿元,增长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6.7%。

外贸规模持续扩大,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上升。上半年,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4585.4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出口3098.5亿元,增长15.4%;进口1486.9亿元,增长14.7%。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18.5%,占全省出口的比重为71.9%,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锂离子蓄电池、光伏产品、电动汽车“新三样”产品出口371.3亿元,增长67.8%。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同比增加。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0.2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9.1%,超序时进度9.1个百分点。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61元,同比名义增长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3%。

1~5月合肥市进出口总额创历史同期新高

日前,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1~5月,合肥市进出口总额1659.5亿元、增长22.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9.8、6.9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44.3%,较去年提升2.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出口1147.1亿元、增长20.9%,进口512.4亿元、增长25.6%。

从贸易结构来看,产业“新引擎”跑出外贸“加速度”。1~5月,全市机电产品出口917.7亿元,增长20.5%。“新三样”出口延续去年高增长,1~5月实现出口162.5亿元,增长30.1%,其中锂电池、电动汽车增长均接近1倍。

从贸易市场来看,得益于“徽动全球”出海行动的持续实施,一家家合肥企业走出去开拓新市场。1~5月,全市已推动超460家次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RCEP成员国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30.7%、51.4%,对欧盟出口增长18.8%。

从外贸主体来看,民营企业依然是“主力”。前5个月,合肥市民营企业进出口821.4亿元、增长22.5%,占全市进出口总量的49.5%,民营企业活力增强。

第5000列中欧班列(合肥)鸣笛起航

6月19日上午,一列满载100TEU(标箱)、货值逾200万美元的中欧班列从合肥北站物流基地鸣笛启程。列车装载着白色家电、汽车配件、子午线载重胎等“安徽制造”产品,将经霍尔果斯口岸穿越中亚腹地,最终抵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此趟列车的发运,标志着由合肥物流集团旗下合肥国际陆港公司开行的中欧班列(合肥)累计发运量正式突破5000列。

2014年,首趟合肥中欧班列鸣笛启程驶向中亚,11年来,班列从每月仅开行1-2列,到如今每日稳定开行3-4列,开行频次实现数十倍增长。目前,中欧班列(合肥)已连接20个国家、170个国际节点城市,货值、货重、满载率等核心运营指标持续稳居全国同类班列前列,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额超800亿元,成为安徽对外开放的“黄金通道”。

2025以来,中亚方向去程班列箱量达5190标箱,同比增长24.88%。自2024年7月开通的跨“两海”班列也保持稳定开行,2025年累计发运18列,国际物流大通道持续拓宽,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

越来越多的安徽本土货物通过这列“全球快线”走向世界。数据显示,搭乘中欧班列(合肥)的安徽本土货物比例从开行初期的不足5%,跃升至近90%。累计服务省内企业超600家,成为安徽优势产业“出海”的坚实后盾。据悉,中欧班列(合肥)已累计为奇瑞、江淮、美菱等本土龙头企业开行定制专列超1500列。

大皖新闻

3003.88亿元!一季度合肥市GDP同比增长6.6%

一季度,全市消费需求稳步释放,“国补”加力扩围,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7.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亿元企业贡献突出,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近80%;“菜篮子”供应充足,实现“三增”;新增投资项目近200个,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4月27日,合肥市发布2025年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生产供给较快增长,市场需求稳步改善,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

一季度全市GDP同比增长6.6%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3003.8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6%。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1.63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933.9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2018.31亿元,增长6.0%。

从数据看,一季度农业生产总体平稳,“菜篮子”供应充足。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33亿元,同比增长3.6%。

在工业方面,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0%,较去年同期加快2.0个百分点。

从产业看,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引领发展,增加值分别增长49.1%和15.2%,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长9.4个百分点。

从企业看,亿元企业贡献突出,产值超亿元企业330户、同比增加36户,增加值增长20.5%,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6.0个百分点。

亿元企业持续“发力”

一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较去年同期加快3.3个百分点。

规上服务业中,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81户,实现营业收入286.75亿元,占规上服务业的51.0%;营业收入增长27.0%,较去年同期加快6.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服务业增长12.2个百分点。

消费需求稳步释放。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9.62亿元,同比增长5.1%,较去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新增项目贡献突出。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全市新增投资项目192个,同比增加51个,投资额增长54.3%,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

全市物价水平总体平稳

一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45元,同比增长6.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9元,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41元,增长6.8%。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市场价格总体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3%。

在对外贸易方面,全市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一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948.44亿元,同比增长16.8%,较去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态势。下阶段,全市上下将坚持干字当头、创先争优,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安徽省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均跃居全国第一

据安徽省汽车办3月26日消息,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2月,安徽省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均跃居全国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

数据显示,1-2月,安徽汽车产量44.48万辆,同比增长21.3%,占全国比重9.99%,分别以6.83万辆和7.32万辆的优势领先居第二、第三位的省份;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23.43万辆,同比增长132.1%,占全国比重12.89%,较排名第二、第三位省份分别多3.55万辆、6.75万辆。

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双第一”,得益于安徽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在优化产业生态中,安徽持续深化“合肥—芜湖”双核联动,其他市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新车型密集发布,江淮与华为合作推出的尊界S800填补国产超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市场空白,蔚来ET9成为国内首款搭载线控转向技术的量产车型;推广汽车产业供需对接平台,建成整零对接路演大厅,常态化组织细分领域产需对接、技术对接,强化以整带零、以零促整、整零协同;兵团式、阵地战推进皖北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组织开展“专家皖北行”“投资皖北行”、皖北金融对接会、皖北招商推介会等系列活动,加快优质资源导入。

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配套服务,安徽高效推进市县乡三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车网融合互动试点,推动液冷超充、V2B等新技术加快应用,上线“安徽充换电”APP,加快构建全省充换电服务“一张网”。截至今年2月底,安徽建成充电桩78.76万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充电桩全覆盖,乡镇公共充电站总体覆盖率约97%。

据了解,2024年,安徽汽车产量历史上首次突破300万辆,达357万辆,连续2年保持在40%以上增速;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68.4万辆,同比增长94.5%。

安徽省新增北交所上市公司3家

11月6日,记者从省地方金融管理局获悉,今年以来,我省抢抓北交所IPO常态化机遇,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对接北交所首发上市,全省新增北交所上市公司达3家,与江苏、浙江并列全国第1位;新增北交所IPO过会企业3家,与浙江、江苏并列全国第1位;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5家,居全国第5位。截至目前,全省北交所上市公司11家,由全国第10位上升至第8位。

今年以来,安徽持续加强企业北交所上市培训力度,主动邀请北交所来皖加强企业辅导;联合北交所驻皖服务基地专家常态化开展“一对一”上门培训,组织创新型中小企业“走进北交所”,“面对面”答疑解惑。同时,加强北交所上市后备资源培育。推动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成功获批新三板企业转板挂牌“绿色通道”试点,积极申报“公示制度”试点,建立健全三四板制度性对接机制,赋能全省更多创新型中小企业实现新三板转板挂牌;结合“科创100”上市专项行动,建立北交所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目前已有187家企业入库培育发展。

此外,安徽还支持国元证券联合芜湖市设立组建全省首只专注于北交所主题类的股权投资基金,基金规模5亿元,重点投资产业链上下游中具有强链补链作用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发挥证券机构“产业研究+产业投资+产业投行”综合金融服务工具优势,推动更多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加速登陆北交所。

来源:合肥日报

合肥连续9年获评 “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

本报讯 日前,2024中国会展城市产业合作大会暨会展城市竞争力指数发布会在成都举办,会上发布的“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中,合肥位居省会城市年度会展业竞争力第2名,合肥连续9年获评“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

据悉,中国会展城市竞争力指数评比由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组织,评比从城市会展产业、会展企业、会展基础设施、城市能级、会展服务等维度开展,评比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在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力。

今年以来,合肥推进“会展+产业”深度融合,全市围绕重点产业链,成功举办了比亚迪大中华区商务年会、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26届高速公路信息化大会、第十七届中国坚果炒货展、合肥国际机床展览会等175场产业展会。其中,生物医药产业39场,新能源汽车产业30场,高端装备产业24场,光伏新能源产业7场,集成电路10场,节能环保8场,创意文化产业11场。

此外,还持续推动会展、商贸、文旅、消费融合发展,今年全市已举办消费类(B2C)会展活动101场,面积69.6万平方米,分别占全市的21.7%、41.8%。

会展接连举办,吸引大批客商来肥参展参会,直接促进酒店、餐饮产业发展,拉动作用明显。全市住宿行业同比增长5.1%,餐饮行业同比增长8.1%。

根据市商务局最新数据,前三季度,全市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举办展会活动485场,展示面积178.3万平方米,参展参会观众274.6万人次,会展综合收入774.4亿元。

来源:合肥日报

安徽中烟合肥卷烟厂全力构建精益物流新格局

近年来,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卷烟厂深入谋划、勇于探索,全力构建精益物流新格局。

精益物流管理具有全员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合肥卷烟厂物流分中心以精益仓储物流为目标抓手,统筹建立精益分享、现场检查、精益改善、流程优化四大专项职能组,递进实施建机制、造氛围、抓落实三步走战略规划,以听精益、谈精益、找精益等“N”种形式开展现场管理提升、安全管理提升、业务流程优化、重点项目推进等具体工作。

面对精益管理推动进程中的重难点工作,通过“专业牵头、上下联动、分级管理、齐抓共管”的项目化运作方式,建立“精益办实事”问题清单,按周滚动收集、实时处置,按月汇总分析、评估优化,剖析和重组关键业务流程,消除或简化不必要的步骤。

同时,从提升员工精益管理实践能力入手,开展“精益班组”竞赛活动,设立各班组改善提案冲刺目标并挂图作战、开展6S现场常态化督导检查、宣讲专业知识并开展趣味竞赛,以赛促建激发全员参与,形成“人人讲精益、处处见精益”的比学赶超氛围。

接下来,合肥卷烟厂将以精益管理“软实力”锻造高质量发展“硬内核”,不断深化精益管理,持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