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合肥闪电13569次,咋数的?

据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获悉,根据安徽省DDW1全闪观测系统探测数据,2025年7月16日20:12至2025年7月17日02:54分,合肥地区强对流过程共发生闪电13569次,其中云闪6201次,云地闪7368次。云地闪中,正地闪共2983次,平均雷电流强度为24.18 kA;负地闪4385次,平均雷电流强度为-17.04 kA。

这些精确到个位数的闪电次数,可不是靠人眼数出来的,而闪电定位仪的功劳。这些定位仪像“千里眼”和“顺风耳”一样分布在安徽各地。

这些闪电定位仪内部有磁环天线、数据处理单元、通讯单元、供电单元等部件,当闪电发生时,产生的电磁脉冲会以光的速度向四周传播,定位仪中的磁环天线能迅速接收到电磁波,并探测到它的方向。而三个以上闪电定位仪的组网观测,就能确定雷击点的位置,这和猫头鹰能夜间捕食异曲同工,猫头鹰因为左右耳朵不对称,对同一声源,听到的方向和时间不一致,这让它可以通过比对分析在黑暗中锁定目标。闪电定位仪就好比一只只猫头鹰的耳朵,通过接收电磁波的方向和时间差定位雷击点的位置。

安徽全闪定位探测系统由在全省布设的多台DDW1型全闪定位探测仪组成,可以监测云闪和云地闪的发生时间、位置和雷电流强度等参数。定位仪采集的数据会实时传输到雷电监测中心站,再通过专业的系统计算,就能得到闪电发生的精确次数、时间和位置,为防灾减灾提供支撑。

提到闪电,不得不说一说防雷,防雷需要遵循“双30原则”,当看到闪电后,30秒内听到雷声,说明雷电在10公里内,得赶紧找地方躲;最后一声雷过后,至少等30分钟再出门。但是,雷电也经常不按套路“出牌”,雷雨天气尽量少出门,防范需要慎之又慎。

市民拿手机拍摄闪电是不是危险行为呢?雷电会优先光顾地面上高处的尖端物体,手机体积很小,对人的高度及电阻的变化影响微乎其微。打电话时的信号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电磁波本身不具有导电性‌,并不能形成一个“放电通道”。因此,用手机打电话并不会影响雷电的走向,不会增加人被雷击的概率,但是人和手机所处的位置很重要,如果周围的环境是容易引雷的场所,如在高处、空旷地带,或者旁边有大树、电线杆,那还是比较危险的。

日常生活中有些认知和习惯其实暗藏雷区。比如,有人会认为“越靠近避雷针越安全”,这就是误区。“避雷针”是日常叫法,它的专业名称叫“接闪杆”,顾名思义就是将雷电引向自身,并通过引下线、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导入大地,从而使建筑物免遭雷击,因此接闪杆周围会产生大量电荷。人离得近了,很可能被雷电击中。

省气象台午间最新预报,未来一周我省南部多雷阵雨天气。遇到雷电天气,最好的防护方式是躲在屋里,不过这也不是万事大吉、绝对安全的,感应雷有可能会顺着电线、水管等金属管线“溜”进室内,损坏家电。所以,最好再关上窗户,拔掉电源插头,别靠着水管等金属物件。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