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打造全国“科文旅”融合创新标杆

6月30日下午,合肥市“科文旅”场景创新对接会暨独角兽企业合肥行活动举行,这场由合肥市精心搭建的“科文旅”创新舞台,吸引了全国各地数十家独角兽和瞪羚企业。他们敏锐捕捉到合肥开放的文旅场景新机遇,齐聚于此寻求合作。这些场景也正成为全国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田”。

把城市变成新技术的第一批用户

对接会现场,10分钟的茶歇交流,青岛企业家彭双与合肥徽园项目企划负责人徐可互换了联系方式,一个潜在的合作就此萌芽——这场看似偶然的相遇背后,是合肥向全国创新企业发出的盛情邀约。

为帮助新技术、新产品的供需双方快速对接,当日,一场“科文旅”场景创新对接会在合肥举行,活动由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合肥市文旅局指导,合肥市场景公司与长城战略联合主办。参加会议的有合肥各县(市)区的文旅局、文旅消费载体,以及来自青岛、深圳、北京、上海等地的独角兽、瞪羚企业。

场景对接会是什么?为什么又以“科文旅”为主题?

合肥场景公司负责人张弼解释,场景对接会,就是让开放合作机会方和具备合作能力方围坐一起,精准对接需求,高效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在合肥先试先行。而此次场景对接会的主题为“科文旅”,则可以从最新印发的《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发展规划(2024—2027年)》中找到答案。该规划明确提出,合肥锚定打造“国际知名科创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积极拓展沉浸式展览、未来研学等科技应用场景等。

在这场对接会上,连接起供需双方的,是一张“合肥市文旅场景机会清单”。仔细梳理可以看到,一份清单覆盖了场馆、景区、文创街区、酒店民宿的智慧景区管理、沉浸式文化体验、数字化文博展陈等关键领域,将全市亟待科技赋能的文旅场景需求全景呈现。

如合肥市中心图书馆开放了智能化升级等场景机会,从图书归还检查自动化到古籍阅览装置,从书籍整理机器人到智能定位系统,这些技术需求向全国科技企业敞开合作大门;合肥体育中心酝酿打造“无感体验”场馆,开放了无介质交互终端等场景需求。

“我们这份清单挖掘了有效场景机会38项,覆盖9个县(市)区,整合业主单位16家。”张弼介绍,政府扮演“红娘”角色,将整座城市的资源联动起来,精准匹配需求方和技术方,大幅提升了对接效率。“合肥把城市变成新技术的第一批用户,让企业和城市共同成长。”

“我们的数字科技业务还没真正进入合肥市场,通过这次对接会发现了不少合作机会。”山东金东数字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双告诉记者,公司位于青岛,因此他们的核心产品是海洋数字科技,已在国家海洋博物馆等落地沉浸式海洋文旅综合体。“我们想把充满海洋气息的文旅新技术带到合肥这样的内陆城市”。

而负责合肥徽园项目企划的徐可也同样感慨:“政府搭台对接场景,打破了原有招商的小圈子局限,引入更多全国优质资源,提高了信息互通效率。”对接会间隙,徐可和彭双建立了联系,计划进一步沟通。

紫云山“超级IP”急寻数字文创伙伴

场景对接会,不仅为供需双方精准搭台,更点亮了“超级场景IP”的磁吸效应。现场,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释放的发展机遇引起外地企业关注。

作为安徽省首个集四大国家级资质于一身的文化地标,该园区以“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为双引擎,聚焦大视听、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服务等基础产业,加速培育虚拟现实制作、直播、数字音乐等新业态。

包河区文产办副主任钟晓东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场景机会,更亮出了“真金白银”的政策诚意,在微短剧、数字音乐、直播产业发展等方面均有支持。如对符合标准的楼宇、仓库、历史建筑等项目承载平台,入驻文化企业达标则最高给予不超过500万元奖补等。

他现场发出热忱邀约:“我们期待更多的‘紫云山出品’‘紫云山制作’,亟需微短剧和数字音乐领域的优秀企业加入,成为紫云山文旅产业合伙人!”

首创场景创新模式正在全国铺开

从场景开放到产业繁荣,合肥的场景创新已形成系统性打法。场景公司负责人张弼透露,合肥今年已累计发布200余项场景机会,场景招引落地16家场景企业,覆盖低空经济、无人驾驶、消费零售等多个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首创的场景创新模式正在全国铺开。今年,合肥联合北京经开区、上海闵行区、杭州、武汉等成立了全国首个场景创新城市联盟。联盟章程明确将打破行政壁垒,构建跨区域场景创新共同体,推动“成果发现-场景挖掘-场景对接-应用验证-规模推广”的闭环。

合肥的“场景招商”模式正在全国激起涟漪。“20个城市(城区)结成的场景创新联盟打破了地域边界,让技术方案在更广阔天地寻找适配场景。”如杭州的物流无人机技术,在合肥有了运送医疗应急物资的用武之地。张弼表示,这种“一地创新,多地复用”的机制,正将单个城市的“试验田”变成全国连片的“创新试验场”。

合肥市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上限调整

7月1日,合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调整2025年度合肥市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上限的通知》,调整后单位和职工个人月最高缴存额分别为3664元(双边最高缴存额为7328元,较去年增加178元)。

2025年度合肥市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为职工本人2024年度月平均工资,缴存基数上限按2024年度合肥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3倍确定,即30540元,调整后单位和职工个人月最高缴存额分别为3664元(双边最高缴存额为7328元,较去年增加178元),缴存基数下限按《关于调整合肥市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下限的通知》(合积〔2023〕2号)执行,灵活就业人员参照执行。

同一缴存单位执行相同缴存比例,单位及职工个人缴存比例应一致。缴存单位或灵活就业人员可在5%~12%区间内自主确定缴存比例,每年申请调整一次。执行期限缴存基数执行时间按照自然年度(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执行。

2025年度缴存基数调整采用网上调整为主的方式,具体由单位经办人访问合肥市住房公积金官方网站办理。未开通网上业务的单位,请先注册再使用账户登录办理,或者携调整表到归集承办银行网点现场取号办理(请自备U盘)。灵活就业人员调整缴存基数应登录皖事通APP办理。

按照要求,各缴存单位通过线上或线下自主申报办理缴存基数调整业务,应严格按照职工本人上一年度(自然年度)月平均工资如实申报缴存基数,并对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负责。单位调整本单位职工的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应告知职工本人,接受职工监督,依法依规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单位应对职工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进行核实,如有错误请及时修改。2025年1月至调整当月之间,少缴部分的住房公积金,单位在调整后应予以补缴。

合肥市打造全国“科文旅”融合创新标杆

6月30日下午,合肥市“科文旅”场景创新对接会暨独角兽企业合肥行活动举行,这场由合肥市精心搭建的“科文旅”创新舞台,吸引了全国各地数十家独角兽和瞪羚企业。他们敏锐捕捉到合肥开放的文旅场景新机遇,齐聚于此寻求合作。这些场景也正成为全国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田”。

把城市变成新技术的第一批用户

对接会现场,10分钟的茶歇交流,青岛企业家彭双与合肥徽园项目企划负责人徐可互换了联系方式,一个潜在的合作就此萌芽——这场看似偶然的相遇背后,是合肥向全国创新企业发出的盛情邀约。

为帮助新技术、新产品的供需双方快速对接,当日,一场“科文旅”场景创新对接会在合肥举行,活动由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合肥市文旅局指导,合肥市场景公司与长城战略联合主办。参加会议的有合肥各县(市)区的文旅局、文旅消费载体,以及来自青岛、深圳、北京、上海等地的独角兽、瞪羚企业。

场景对接会是什么?为什么又以“科文旅”为主题?

合肥场景公司负责人张弼解释,场景对接会,就是让开放合作机会方和具备合作能力方围坐一起,精准对接需求,高效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在合肥先试先行。而此次场景对接会的主题为“科文旅”,则可以从最新印发的《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发展规划(2024—2027年)》中找到答案。该规划明确提出,合肥锚定打造“国际知名科创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积极拓展沉浸式展览、未来研学等科技应用场景等。

在这场对接会上,连接起供需双方的,是一张“合肥市文旅场景机会清单”。仔细梳理可以看到,一份清单覆盖了场馆、景区、文创街区、酒店民宿的智慧景区管理、沉浸式文化体验、数字化文博展陈等关键领域,将全市亟待科技赋能的文旅场景需求全景呈现。

如合肥市中心图书馆开放了智能化升级等场景机会,从图书归还检查自动化到古籍阅览装置,从书籍整理机器人到智能定位系统,这些技术需求向全国科技企业敞开合作大门;合肥体育中心酝酿打造“无感体验”场馆,开放了无介质交互终端等场景需求。

“我们这份清单挖掘了有效场景机会38项,覆盖9个县(市)区,整合业主单位16家。”张弼介绍,政府扮演“红娘”角色,将整座城市的资源联动起来,精准匹配需求方和技术方,大幅提升了对接效率。“合肥把城市变成新技术的第一批用户,让企业和城市共同成长。”

“我们的数字科技业务还没真正进入合肥市场,通过这次对接会发现了不少合作机会。”山东金东数字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双告诉记者,公司位于青岛,因此他们的核心产品是海洋数字科技,已在国家海洋博物馆等落地沉浸式海洋文旅综合体。“我们想把充满海洋气息的文旅新技术带到合肥这样的内陆城市”。

而负责合肥徽园项目企划的徐可也同样感慨:“政府搭台对接场景,打破了原有招商的小圈子局限,引入更多全国优质资源,提高了信息互通效率。”对接会间隙,徐可和彭双建立了联系,计划进一步沟通。

紫云山“超级IP”急寻数字文创伙伴

场景对接会,不仅为供需双方精准搭台,更点亮了“超级场景IP”的磁吸效应。现场,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释放的发展机遇引起外地企业关注。

作为安徽省首个集四大国家级资质于一身的文化地标,该园区以“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为双引擎,聚焦大视听、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服务等基础产业,加速培育虚拟现实制作、直播、数字音乐等新业态。

包河区文产办副主任钟晓东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场景机会,更亮出了“真金白银”的政策诚意,在微短剧、数字音乐、直播产业发展等方面均有支持。如对符合标准的楼宇、仓库、历史建筑等项目承载平台,入驻文化企业达标则最高给予不超过500万元奖补等。

他现场发出热忱邀约:“我们期待更多的‘紫云山出品’‘紫云山制作’,亟需微短剧和数字音乐领域的优秀企业加入,成为紫云山文旅产业合伙人!”

首创场景创新模式正在全国铺开

从场景开放到产业繁荣,合肥的场景创新已形成系统性打法。场景公司负责人张弼透露,合肥今年已累计发布200余项场景机会,场景招引落地16家场景企业,覆盖低空经济、无人驾驶、消费零售等多个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首创的场景创新模式正在全国铺开。今年,合肥联合北京经开区、上海闵行区、杭州、武汉等成立了全国首个场景创新城市联盟。联盟章程明确将打破行政壁垒,构建跨区域场景创新共同体,推动“成果发现-场景挖掘-场景对接-应用验证-规模推广”的闭环。

合肥的“场景招商”模式正在全国激起涟漪。“20个城市(城区)结成的场景创新联盟打破了地域边界,让技术方案在更广阔天地寻找适配场景。”如杭州的物流无人机技术,在合肥有了运送医疗应急物资的用武之地。张弼表示,这种“一地创新,多地复用”的机制,正将单个城市的“试验田”变成全国连片的“创新试验场”。

合肥智造 “双星”闪耀

7月伊始,好消息便接踵传来,两家来自合肥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交出亮眼成绩单:定位超高端市场的尊界S800宣布上市首月大定突破6500台;蔚来汽车公布6月交付数据,达24925台,同比增长17.5%。

7月1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江淮汽车尊界超级工厂和合肥新桥蔚来F2工厂,探寻支撑这亮眼数据的“智造”密码。

数据赋能 定制豪华

“人少,机器人多。”7月1日,走进江淮和华为联手打造的尊界超级工厂,只见巨大的机械手臂灵活地抓起车身部件,精准地焊接、组装;无人小车驮着零件在车间里安静穿梭,路线规划整齐有序。

6月30日,鸿蒙智行宣布,尊界S800旗舰轿车上市首月大定突破6500台。

尊界S800是由华为旗下鸿蒙智行与江淮汽车合作打造的首款车型,定位为超高端智能豪华轿车,是目前除了仰望、红旗等品牌外,少数向百万级市场进军的自主品牌新车。

为了保障尊界S800的高品质交付,在合肥,江淮汽车与华为联手打造出尊界超级工厂,工厂配备超过1800台智能机器人,实现“冲焊涂总”全面自动化与数字化,同时支持智能柔性定制能力。

“基于华为iDME工业数据模型驱动引擎技术,工厂构建了实时感知等智能体系。”尊界超级工厂负责人魏大卫介绍,该工厂每秒采集30万条数据,可通过大数据持续优化迭代工厂的生产流程与工艺经验。特别是焊装与涂装环节,目前已达到行业最大的数字孪生水平。

“预计今年8月起,尊界S800进行大批量交付。江淮汽车与华为合作的第二款和第三款车型,目前正加速推进研发中。”魏大卫说。

智能引擎 高效触达

同在合肥这片智能制造的热土上,蔚来汽车的新桥F2工厂同样展现着尖端制造实力。7月1日下午,蔚来创始人李斌现身该工厂,并公布了公司6月交付数据。

2025年6月,蔚来公司共交付新车24925台,同比增长17.5%。其中,蔚来品牌交付14593台,乐道品牌交付6400台,firefly萤火虫品牌交付3932台。整个第二季度交付量达72056台,环比大增71.2%;上半年累计交付114150台,同比增长30.6%。至此,蔚来历史累计交付量已超过78.5万台。

“汽车是要使用十几年的产品,智能驾驶芯片的算力越高,汽车全生命周期的智能辅助驾驶体验越有保障。”李斌说。当前,蔚来世界模型NWM已陆续推送到ET9、新ES6、新EC6、新ET5和新ET5T上,这也标志着蔚来自研的全球首颗车规级5纳米智驾芯片“神玑NX9031”的应用性能达到设计目标。

而将前沿智能技术高效转化为高品质、高效率交付的关键,也在于先进的智能制造体系。

据F2工厂负责人殷亮介绍,作为全球领先的全链路数字化智能工厂,这里集成了“天工”智能制造管理系统、“魔方”车辆存取平台、“飞地”自动装配岛等多项前沿技术。这些技术的深度应用,显著缩短了订单交付周期,从过去的21天降至10至14天,有效解决了用户等待周期长的问题。

近年来,作为全国唯一的新能源汽车“换电”试点、“双智”试点、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试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的四试点市,合肥已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总量最大、知名品牌最多、发展活力最强、供应链最完整的区域之一。

合肥市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上限调整

7月1日,合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调整2025年度合肥市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上限的通知》,调整后单位和职工个人月最高缴存额分别为3664元(双边最高缴存额为7328元,较去年增加178元)。

2025年度合肥市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为职工本人2024年度月平均工资,缴存基数上限按2024年度合肥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3倍确定,即30540元,调整后单位和职工个人月最高缴存额分别为3664元(双边最高缴存额为7328元,较去年增加178元),缴存基数下限按《关于调整合肥市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下限的通知》(合积〔2023〕2号)执行,灵活就业人员参照执行。

同一缴存单位执行相同缴存比例,单位及职工个人缴存比例应一致。缴存单位或灵活就业人员可在5%~12%区间内自主确定缴存比例,每年申请调整一次。执行期限缴存基数执行时间按照自然年度(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执行。

2025年度缴存基数调整采用网上调整为主的方式,具体由单位经办人访问合肥市住房公积金官方网站办理。未开通网上业务的单位,请先注册再使用账户登录办理,或者携调整表到归集承办银行网点现场取号办理(请自备U盘)。灵活就业人员调整缴存基数应登录皖事通APP办理。

按照要求,各缴存单位通过线上或线下自主申报办理缴存基数调整业务,应严格按照职工本人上一年度(自然年度)月平均工资如实申报缴存基数,并对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负责。单位调整本单位职工的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应告知职工本人,接受职工监督,依法依规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单位应对职工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进行核实,如有错误请及时修改。2025年1月至调整当月之间,少缴部分的住房公积金,单位在调整后应予以补缴。

共建“杭合创新带” 杭州合肥成长三角科创“双引擎”

说起“网红城市”,合肥与杭州屡屡占据话题中心。前者埋头科技创新,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模式实现弯道超车;后者则凭借“优无止境”的营商环境,培育出“杭州六小龙”等科创企业集群,成为民营经济与数字创新的高地。

在长三角一体化纵深推进的浪潮下,这两座禀赋迥异的城市联手布局“大动作”——共建“杭合创新带”,让两座省会城市成为长三角科技创新的“双引擎”。这条以杭州与合肥为双核,串联湖州、宣城、芜湖等节点的创新走廊,自2019年破茧而出,正从纸面构想蜕变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实体引擎”。

什么是“杭合创新带”

“杭合创新带”最早出现于2019年7月《中共杭州市委关于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中,《决定》明确提出“共同推进杭合创新带建设,加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要科创载体的对接与合作。”而位于合肥的合杭梦想小镇,就是杭州和合肥携手合作产业的试验田。

为什么会提出建设“杭合创新带”?我们可以从地图上找到答案。

2016年,上海市松江区创造性提出“G60科创走廊”概念,面向长三角、沿G60高速公路共建共享科创产业。而这条科创走廊要实现良性循环,绕不开走廊两端的合肥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因此,“杭合创新带”可以看作是“G60科创走廊”发展中的衍生物,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顺势之举。

再看杭州与合肥的自身区位。杭合合作不仅有利于双方扩大腹地,更有利于两城获取更多国家级、稀缺要素的渠道,在长三角一体化中优势更优。

今年,《深化浙皖合作2025年度重点工作清单》中明确提出“杭合创新带”,要推动杭州、合肥两市在原研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场景应用、人才合作、平台共建等方面合作。

经过6年耕耘,“杭合创新带”已从概念演化为立体生态:合杭梦想小镇成为首个标杆,合肥包河区曾出台“梦想6条”专项政策奖补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保护和直播。2024年,合杭AIGC创新产业园在合肥揭牌,让合肥、杭州的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有了深度融合的新阵地。

合肥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办公室相关负责人透露,2025年,“杭合创新带”的建设新任务中,两地在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协作、区域联通、政策试点等方面继续深化合作。“今年,合肥和杭州计划组建跨区域创新联合体,共同举办创新创业会议会展和赛事活动,协同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和‘耳聪目明’AI产业示范平台,共同探索创新政策试点,联合争取国家和省级政策支持。”

长三角“创新试验田”

杭州和合肥如何互补?合肥要向杭州学什么?在思索这些问题之前,不妨把目光放到杭州与合肥合作的试验田——合杭梦想小镇。

当杭州候马传媒的团队踏入合肥新办公室时,只需放下背包就能开工——桌椅齐备,网络通畅,连绿植都摆在最佳采光位。这家从杭州余杭区跨城而来的企业,仅带着核心团队与电脑,全资子公司便在合肥扎下了根。

候马传媒的轻盈落地,背后是合杭梦想小镇独特的“无边界”运营逻辑。

2019年,合肥包河区与杭州余杭区打破行政藩篱,委托第三方绿城科技产业集团统一运营,直接移植杭州“66条政策”的基因,确保政策无缝互通。“我们既是合肥的‘桥头堡’,也是杭州的‘飞地’。”合杭梦想小镇项目负责人冯小侠如此定位。政企联动的模式规避了多头管理,让企业只需专注一件事:生长。

截至2024年12月底,已有65家企业入驻合杭梦想小镇产业创新中心,累计产值超2亿元,集聚相关产业人才400余人,获得知识产权300件。

“镜像”中的新生

冯小侠表示:“企业只需负责茁壮成长,阳光雨露由我们提供。”而这种理念承袭自杭州梦想小镇的成功基因——在杭州,这座由“四无粮仓”蜕变的创业地标,已孵化超3600个项目,成为浙江创新创业金字招牌。

跨越山水,在合肥包河区,合杭梦想小镇精准承接了这份来自西子湖畔的“阳光雨露”。但它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一次深度的基因移植与本土嫁接。

冯小侠介绍,合杭梦想小镇以“文化创意+数字创新”为双核,融合合肥丰厚的科教沃土与杭州灵动的产业活水,聚焦招引文创与数字经济领域的科创新锐,在镜像中孕育着独特的“合肥印记”。

值得一提的是,为给入驻企业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2024年,合杭梦想小镇基于本地运营经验,推出了“企业伴飞计划”。

“企业伴飞计划”,通过伴飞企服专班、伴飞成长机制、伴飞系列活动等,以及数字化的产业资源库、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企服工具包、评价管理闭环体系,将人才、基金、政策、科技成果、高校院所、专业机构等创新型资源整合在产业集聚区范围内,形成企业服务的生态圈,满足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

冯小侠透露,今年,合杭梦想小镇将进一步推动数字创意产业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打造长三角数字创意产业高地,重点围绕“优质企业引培、高层次人才引进、双创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吸引更多创新企业入驻。

重塑长三角创新地标

再次思索杭州和合肥要如何互补?合肥要向杭州学什么?答案变得清晰起来。

“杭州以民营企业、数字经济创新生态见长;合肥以国家战略导入、原始创新技术见长,两城可以说是长三角主要中心城市里互补性最强的。”合肥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和杭州的合作,能够用“上下联动”“前研后转”“软硬结合”“点面开花”来概括。

如创新资源布局中,合肥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核心,量子信息、深空探测、聚变能源等硬科技攻坚取得成效,跃居全球科技创新集群第36位、全球科研城市第13位。而杭州在民营经济培育中形成了阿里系、浙大系、海归系、浙商系等创新创业群体,市场主体密度全国领先。如此局面下,“杭合创新带”能够形成国家战略科技资源与民营企业市场主体的上下联动。

在成果转化方面,合肥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和顶尖科研机构孵化出一大批具有产业价值的原研技术成果。如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建设运行中的超导技术、加速器、射频技术等关键技术,成功孵化出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太赫兹安检仪等创新产品,形成了独特的“沿途下蛋”创新机制。与此同时,杭州建立了“概念验证-场景测试-中试转化-平台推广”的体系化成果转移转化成长环境,通过环大学创新圈建设实现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可以看出,相较于合肥聚焦原始创新的“沿途下蛋”模式,杭州更擅长市场导向的集成创新,“合肥的实验室成果借杭州民企生态快速孵化,杭州的产业痛点由合肥基础研究提供底层突破,两者可以形成‘前研后转’的互补优势。”上述相关负责人说。

再看产业集成优势,合肥作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汽车、家电等硬件制造领域拥有全链条生产配套,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肥西桃花工业园等先进制造基地也在推动全市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反观杭州,更注重商业模式创新和平台经济发展,软件设计、文化创意、品牌推广等内容生态软支撑实力强劲,已构建起了数字技术赋能与服务生态增值的复合型产业体系。

相较于合肥聚焦“硬制造”的产业基础,杭州突出“软实力”的构建。因此,杭州在数字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创新、品牌价值提升的协同效应,能够为合肥的硬科技产品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支撑。

当合肥的科研成果在杭州的产业流水线上转化成产品、杭州的创业基因注入合肥的科教土壤,“杭合创新带”的使命,绝非区域竞争的“甩开战术”,而是以杭州的市场活力+合肥的硬科技实力,重塑长三角创新地标。

期待不久的将来,长三角地区加速崛起一个多中心、网络化的世界级科创群落。

“国际组织”即将首次落户合肥

6月30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位于合肥高新区的深空探测实验室。这个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的国家级科研平台,运行三年来不仅涌现出一批科研成果,促进深空新质产业发展,还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据了解,由深空探测实验室等发起的国际深空探测学会,计划于7月上旬在合肥正式成立,这将是首个落户安徽的国际组织。

深空探测实验室于2022年正式运行,围绕深空技术、深空科学、深空资源和深空安全四大领域十二个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科学研究引领。这是我国首个由“国家行业主管部门主导、地方政府全力支持、高水平大学全面参与”的国家级新型研发机构,并以黄山主峰“天都”作为第二名称,总部设在合肥,北京设立分部。

三年来,实验室形成了包括8名两院院士、50余名核心骨干人才等在内的团队,支撑了鹊桥二号、嫦娥六号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其中,实验室牵头研制的天都一号、二号地月通信导航技术试验卫星,成功实现月球轨道双星编队飞行,是安徽省首次承担探月工程航天器总体研制工作。“天都星”与月壤原位3D打印系统、水冰原位热提取系统原理样机等三项成果,都入选安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当前,国际深空探测活动由单一国家独立实施向多个国家联合探测转变。为了创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人才中心和科创高地,深空探测实验室也加大国际合作交流,与60余个国际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同时,创办了一年一度的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吸引了上百位外国专家、30多名院士出席,在国际航天界产生重要影响。

记者了解到,深空探测实验室还联合国家航天局探月中心、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等发起成立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并计划于7月上旬在合肥召开成立大会。这是首个由中国牵头发起的航天领域非政府国际科技组织,也将是落户安徽的首个国际组织。

据了解,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旨在打造深空探测领域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与合作平台,汇聚全球科技力量,推动学术繁荣和创新发展。

大皖新闻记者 项磊

合肥市持续增加高中学位供给 明年市区普高录取率将达82%

6月27日上午,合肥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增加高中学位供给工作。记者从会上获悉,合肥将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合理规划布局普通高中学校,逐步增加高中学位供给、提高录取比率,今年市区提高到78.6%,明年将提高到82%、力争85%。

从合肥市区情况来看,录取比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400多名学生可以就读普高。“此举回应了社会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关切,可有效缓解普职分流焦虑,满足更多学生就读普通高中的心愿。”合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车雪莲认为。

“近两年,合肥普高招生计划显著增加。”市教育局副局长胡光喜告诉记者,2020年至2023年,市区普高录取率在69%左右,2024年达到72%。今年则提高到了78.6%,新增招生计划3000多人。

胡光喜表示,从国家和省级政策导向、学龄人口的变化趋势等多方面看,扩大普通高中录取比率已成为当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考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今年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市域内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安徽省委省政府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和招生规模。

为此,合肥主要采取三种方式补充普高学位。一是存量挖潜,用满用足现有学位;二是新建高中,新增一批学位;三是职普融通,转化一批学位。今后,还将探索转设办学、借址办学等多种方式增加学位,统筹用好各类教育资源。

“在网上看到这个消息后,我们全家人都很高兴。”包河区一名初中生家长明华表示,这样孩子的压力小一点,有时间发展更多兴趣爱好,更加健康快乐成长。

“合肥致力于构建更加公平、优质、可持续的教育生态。”车雪莲表示,这一举措让学生有了更多选择,为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合肥包河区、瑶海区、经开区等多个区域启用新地名

2025年上半年,合肥市人民政府陆续批复了多批次关于部分道路命名、更名及调整起止点的请示,涉及包河区、瑶海区、经开区等多个区域。新地名的启用将进一步规范城市管理,方便市民出行。快来看看有没有你家附近的道路吧!

01

  包河区 

(一)新命名道路

1.双色湖西路:东起徽州大道,西至黄河路。长615米,宽18米。

2.双色湖东路:南起日月山南路,北至徽州大道。长756米,宽18米。

3.日月山西路:南起日月山南路,北至双色湖西路。长587米,宽15米。

4.日月山南路:东起青海路,西至日月山西路。长721米,宽15米。

5.井岗集路:南起嘉陵江路,北至成都路。长855米,宽18米。

6.陈小郢路:东起四川路,西至井岗集路。长202米,宽18米。

7.登科路:东起福建路,西至泉州路。长282米,宽15米。

8.青云路:南起迎淮路,北至紫云路。长341米,宽13米。

9.圩美路:东起兴安岭路,西至黑龙江路。长227米,宽18米。

10.岗郢路:东起泰山路,西至黑龙江路。长374米,宽15米。

11.桑干河西路:东起上海路,西至阳关路。长1356米,宽15米。

12.桑干河东路:东起河南路,西至上海路。长380米,宽15米。

13.五台山北路:南起花园大道,北至山海关路。长492米,宽15米。

14.五台山南路:南起黄河路,北至花园大道。长692米,宽18米。

15.阳关路:南起西安路,北至花园大道。长321米,宽15米。

16.大圩西路:东起大圩路,西至北京路。长348米,宽15米。

17.陆大路:东起上海路,西至河北路。长380米,宽15米。

18.卓岗路:南起渤海湾路,北至黄河路。长639米,宽20米。

19.渭河路:东起莫岗路,西至包河大道。长785米,宽20米。

20.莫岗路:南起渤海湾路,北至黄河路。长597米,宽15米。

(二)更名道路

21.卫乡东路:原道路卫乡路,南起龙川路,北至香隅路。长2330米,宽36米。

22.卫乡西路:原道路卫乡路,南起卫乡南路,北至香隅路。长970米,宽24米。

23.卫乡南路:原道路卫乡路,东起龙川路,西至郎溪路。长1175米,宽24米。

24.卫乡北路:原道路卫乡路,东起卫乡东路,西至卫乡西路。长1595米,宽24米。

25.平安路:原西安路部分道路。东起青海路,西至新疆路,长899米,宽24米。

(三)调整道路起止点

26.洱海路:原起止点为东起昆明路,西至玉龙路,现调整为东起徽州大道,西至玉龙路。变更后长4309米,宽35米。

27.乐居路:原起止点为南起西安路,北至花园大道,现调整为南起黄河路,北至延安路。变更后长1546米,宽15米。

28.珠峰路:原起止点为南起深圳路,北至昆明路,现调整为南起深圳路,北至格尔木路。变更后长1095米,宽24米。

29.砚山路:原起止点为南起格尔木路,北至洱海路,现调整为南起滇池路,北至洱海路。变更后长1019米,宽24米。

30.芦溪路:原起止点为南起巢湖南路,北至香隅路,现调整为南起卫乡东路,北至香隅路。变更后长894米,宽18米。

31.昆明路:原起止点为东起贵州南路,西至玉龙路,现调整为东起洱海路,西至玉龙路。变更后长3929米,宽24米。

32.滇池路:原起止点为南起香格里拉南路,北至贵州南路,现调整为东起深圳路,西至玉龙路。变更后长4238米,宽35米。

33.渤海湾路:原起止点为东起天津路,西至河北路,现调整为东起南淝河路,西至包河大道。变更后长3849米,宽36米。

34.宁夏路:原起止点为南起黄河路,北至哈尔滨路,现调整为南起锦绣大道,北至哈尔滨路。变更后长4690米,宽36米。

02

  瑶海区 

(一)新命名道路

1.网谷路:南起滨河路,北至桃花潭路。长250米,宽18米。

(二)更名道路

2.桃花潭路:原桃花潭西路、桃花潭东路,东起钟油坊路,西至枞阳路。长1500米,宽32米。

3.徽河西路:原天井湖路,东起幸福路,西至铜官山路。长1300米,宽15米。

03

  经开区 

(一)新命名道路

1.湾岛路:东起合掌路,西至蓬莱路。长780米,宽24米。

2.通江路:南起通港路,北至云谷路。长900米,宽24米。

3.达海路:南起通港路,北至云谷路。长1100米,宽30米。

4.龙源路:南起通港路,北至云谷路。长1100米,宽24米。

5.登云路:南起云海路,北至云谷路。长600米,宽24米。

6.贾槽路:东起西堤顶路,西至宿松路。长347米,宽18米。

7.竹林路:东起西堤顶路,西至芳庭路。长383米,宽18米。

8.绿水潭路:东起青龙潭路,西至金寨南路。长600米,宽24米。

9.浮溪路:东起宿松路,西至莲花路。长1400米,宽24米。

10.迎客路:南起繁华大道,北至芙蓉路。长600米,宽20米。

(二)调整道路起止点

11.通港路:原起止点为东起宿松路,西至蓬莱路,现调整为东起宿松路,西至青龙潭路。变更后长7050米,宽40米。

请市民朋友们及时关注新地名信息,更新收件地址和导航设置,以免影响日常生活和出行。如需了解更多详情,可登录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或各区人民政府官网查询。

来源:市民政局

合肥市8家企业上榜,增速全国第二

6月26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5全球独角兽榜》,列出全球成立于2000年之后、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其中,合肥有8家企业上榜,较去年净增加2家,成为国内独角兽企业增速仅次于深圳的城市,总数位列国内城市第十位。

榜单显示,截至2025年1月1日,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达到1523家,创世界新纪录,比去年增加5%(70家)。美国以758家独角兽企业领先,增加了55家。中国以343家位居第二,增加了3家。

从国内城市来看,北京拥有75家独角兽企业继续排名全国第一,此外,上海有64家,深圳有37家,广州有24家,杭州有22家,苏州有12家,成都、南京和武汉均有9家。

《2025全球独角兽榜》前十名中,SpaceX首次成为全球价值最高的独角兽;ChatGPT所有者OpenAI和字节跳动位居第二;总部位于杭州的蚂蚁集团估值居第五位;总部位于广州的Shein排名下滑四位至第九。

“今年,我们还将发布一个全新榜单——‘胡润中国独角兽毕业榜’。”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有人或许会觉得,中国仅300多家独角兽企业听起来似乎数量不多。然而,如果考虑到中国已有近800家独角兽企业成功‘毕业’,且目前价值都超10亿美元,就能明白这是一份相当亮眼的成绩单。”

胡润研究院从2017年开始追踪记录独角兽企业,这是其第七次发布全球独角兽榜。数据显示,64家去年的独角兽因“升级”退出榜单,其中34家成功上市,有19家来自中国。

榜单还显示,在中国,过去一年,深圳是独角兽企业增长最快的城市,新增3家,其次是合肥和重庆,分别增加2家。从上榜企业看,安徽均胜汽车、聚变新能、合肥皖芯3家合肥企业首次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