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社会

发挥政协优势 助力合肥市全面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7月3日,市政协主席韩冰率队赴合肥国际港务区开展“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专题调研。市政协秘书长苏祥参加。

合肥国际港务区占地10.5平方公里,按照“双核多中心”布局。调研组一行首先来到合肥国际港务区下派主港区,仔细了解港务区布局规划情况,并就规划中的关键环节与重点项目等进行交流,勉励项目方要加快建设进度,提高航道等级,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打造先进制造业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随后,在安徽港口集团合肥有限公司,调研组全面了解合肥港总体情况及合肥国际港务区南淝河辅港区布局规划情况,实地参观合肥港智能网联信息化改造及自动驾驶场景应用项目(一期),指出要牢牢把握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下的新机遇,持续推动各类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强化港口物流枢纽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调研强调,要充分发挥政协优势,围绕“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结合我市实际,深入了解情况,加强分析研究,提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为合肥全面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贡献政协智慧力量。

合肥市两家中试基地获授牌 成首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中试基地

7月2日,记者从蜀山经开区获悉,近日在杭州临平举行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大会,集中为18家中试基地授牌。本次合肥共有两家中试基地成功入选,彰显尖端技术成果转化实力。

此次大会聚焦平台共建与成果转化,现场正式揭牌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大科创平台联盟、企业出海服务联盟、低空经济协同创新联盟,为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助力企业高质量“走出去”提供制度化、体系化支撑。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区域创新实力最直观的体现。为加快破解“中试瓶颈”,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大会现场集中为18家中试基地授牌,这也是首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中试基地,充分展现了长三角协同创新的强劲动能。

本次合肥有两家中试基地成功入选获授牌,包括强电磁环境防护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以及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新药、仿制药)。这些基地将加速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规模化生产跃升,为长三角相关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其中,由中航工业合肥航太打造的强电磁环境防护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位于蜀山经开区,代表了我国在飞行器电磁安全领域的领先水平。该基地拥有国内资质齐全的大型专业飞机雷电防护实验室及高强辐射场实验室,具备执行中国、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强电磁环境设计与试验标准,为我国大飞机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试,是创新落地的关键一跃,更是生态赋能的战略枢纽。”中航工业合肥航太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正联合高校与上下游企业共建中试平台,打通从技术验证、熟化转化到人才培养的全链条,旨在形成强电磁环境防护技术工艺的策源中心和区域创新服务高地,推动科技成果在合肥加速转化落地。

近年来,蜀山经开区始终以“中国环境谷 数字新园区”为战略支点,深度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此次强电磁环境防护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获授牌,不仅彰显了合肥在尖端技术成果转化方面的突出实力,更将推动相关园区形成“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区域协同”的创新闭环,助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环境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先进技术转化高地。

合肥市65个重大项目开工 总投资超500亿元

7月2日,2025年全省第三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在合肥举行。合肥65个重大项目开工,总投资557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4个,总投资346.6亿元。

此次合肥开工的重大项目中,制造业项目22个,总投资211.7亿元;基础设施项目10个,总投资185.9亿元;服务业项目21个,总投资66.6亿元;民生项目12个,总投资92.7亿元。

据介绍,代表性项目有S11巢黄高速公路合肥至无为(石涧)段、合肥国轩年产20万吨正极材料项目、合肥实验高中项目等。

合肥市65个重大项目开工 总投资超500亿元

7月2日,2025年全省第三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在合肥举行。合肥65个重大项目开工,总投资557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4个,总投资346.6亿元。

此次合肥开工的重大项目中,制造业项目22个,总投资211.7亿元;基础设施项目10个,总投资185.9亿元;服务业项目21个,总投资66.6亿元;民生项目12个,总投资92.7亿元。

据介绍,代表性项目有S11巢黄高速公路合肥至无为(石涧)段、合肥国轩年产20万吨正极材料项目、合肥实验高中项目等。

合肥市打造全国“科文旅”融合创新标杆

6月30日下午,合肥市“科文旅”场景创新对接会暨独角兽企业合肥行活动举行,这场由合肥市精心搭建的“科文旅”创新舞台,吸引了全国各地数十家独角兽和瞪羚企业。他们敏锐捕捉到合肥开放的文旅场景新机遇,齐聚于此寻求合作。这些场景也正成为全国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田”。

把城市变成新技术的第一批用户

对接会现场,10分钟的茶歇交流,青岛企业家彭双与合肥徽园项目企划负责人徐可互换了联系方式,一个潜在的合作就此萌芽——这场看似偶然的相遇背后,是合肥向全国创新企业发出的盛情邀约。

为帮助新技术、新产品的供需双方快速对接,当日,一场“科文旅”场景创新对接会在合肥举行,活动由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合肥市文旅局指导,合肥市场景公司与长城战略联合主办。参加会议的有合肥各县(市)区的文旅局、文旅消费载体,以及来自青岛、深圳、北京、上海等地的独角兽、瞪羚企业。

场景对接会是什么?为什么又以“科文旅”为主题?

合肥场景公司负责人张弼解释,场景对接会,就是让开放合作机会方和具备合作能力方围坐一起,精准对接需求,高效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在合肥先试先行。而此次场景对接会的主题为“科文旅”,则可以从最新印发的《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发展规划(2024—2027年)》中找到答案。该规划明确提出,合肥锚定打造“国际知名科创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积极拓展沉浸式展览、未来研学等科技应用场景等。

在这场对接会上,连接起供需双方的,是一张“合肥市文旅场景机会清单”。仔细梳理可以看到,一份清单覆盖了场馆、景区、文创街区、酒店民宿的智慧景区管理、沉浸式文化体验、数字化文博展陈等关键领域,将全市亟待科技赋能的文旅场景需求全景呈现。

如合肥市中心图书馆开放了智能化升级等场景机会,从图书归还检查自动化到古籍阅览装置,从书籍整理机器人到智能定位系统,这些技术需求向全国科技企业敞开合作大门;合肥体育中心酝酿打造“无感体验”场馆,开放了无介质交互终端等场景需求。

“我们这份清单挖掘了有效场景机会38项,覆盖9个县(市)区,整合业主单位16家。”张弼介绍,政府扮演“红娘”角色,将整座城市的资源联动起来,精准匹配需求方和技术方,大幅提升了对接效率。“合肥把城市变成新技术的第一批用户,让企业和城市共同成长。”

“我们的数字科技业务还没真正进入合肥市场,通过这次对接会发现了不少合作机会。”山东金东数字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双告诉记者,公司位于青岛,因此他们的核心产品是海洋数字科技,已在国家海洋博物馆等落地沉浸式海洋文旅综合体。“我们想把充满海洋气息的文旅新技术带到合肥这样的内陆城市”。

而负责合肥徽园项目企划的徐可也同样感慨:“政府搭台对接场景,打破了原有招商的小圈子局限,引入更多全国优质资源,提高了信息互通效率。”对接会间隙,徐可和彭双建立了联系,计划进一步沟通。

紫云山“超级IP”急寻数字文创伙伴

场景对接会,不仅为供需双方精准搭台,更点亮了“超级场景IP”的磁吸效应。现场,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释放的发展机遇引起外地企业关注。

作为安徽省首个集四大国家级资质于一身的文化地标,该园区以“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为双引擎,聚焦大视听、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服务等基础产业,加速培育虚拟现实制作、直播、数字音乐等新业态。

包河区文产办副主任钟晓东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场景机会,更亮出了“真金白银”的政策诚意,在微短剧、数字音乐、直播产业发展等方面均有支持。如对符合标准的楼宇、仓库、历史建筑等项目承载平台,入驻文化企业达标则最高给予不超过500万元奖补等。

他现场发出热忱邀约:“我们期待更多的‘紫云山出品’‘紫云山制作’,亟需微短剧和数字音乐领域的优秀企业加入,成为紫云山文旅产业合伙人!”

首创场景创新模式正在全国铺开

从场景开放到产业繁荣,合肥的场景创新已形成系统性打法。场景公司负责人张弼透露,合肥今年已累计发布200余项场景机会,场景招引落地16家场景企业,覆盖低空经济、无人驾驶、消费零售等多个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首创的场景创新模式正在全国铺开。今年,合肥联合北京经开区、上海闵行区、杭州、武汉等成立了全国首个场景创新城市联盟。联盟章程明确将打破行政壁垒,构建跨区域场景创新共同体,推动“成果发现-场景挖掘-场景对接-应用验证-规模推广”的闭环。

合肥的“场景招商”模式正在全国激起涟漪。“20个城市(城区)结成的场景创新联盟打破了地域边界,让技术方案在更广阔天地寻找适配场景。”如杭州的物流无人机技术,在合肥有了运送医疗应急物资的用武之地。张弼表示,这种“一地创新,多地复用”的机制,正将单个城市的“试验田”变成全国连片的“创新试验场”。

合肥市打造全国“科文旅”融合创新标杆

6月30日下午,合肥市“科文旅”场景创新对接会暨独角兽企业合肥行活动举行,这场由合肥市精心搭建的“科文旅”创新舞台,吸引了全国各地数十家独角兽和瞪羚企业。他们敏锐捕捉到合肥开放的文旅场景新机遇,齐聚于此寻求合作。这些场景也正成为全国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田”。

把城市变成新技术的第一批用户

对接会现场,10分钟的茶歇交流,青岛企业家彭双与合肥徽园项目企划负责人徐可互换了联系方式,一个潜在的合作就此萌芽——这场看似偶然的相遇背后,是合肥向全国创新企业发出的盛情邀约。

为帮助新技术、新产品的供需双方快速对接,当日,一场“科文旅”场景创新对接会在合肥举行,活动由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合肥市文旅局指导,合肥市场景公司与长城战略联合主办。参加会议的有合肥各县(市)区的文旅局、文旅消费载体,以及来自青岛、深圳、北京、上海等地的独角兽、瞪羚企业。

场景对接会是什么?为什么又以“科文旅”为主题?

合肥场景公司负责人张弼解释,场景对接会,就是让开放合作机会方和具备合作能力方围坐一起,精准对接需求,高效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在合肥先试先行。而此次场景对接会的主题为“科文旅”,则可以从最新印发的《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发展规划(2024—2027年)》中找到答案。该规划明确提出,合肥锚定打造“国际知名科创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积极拓展沉浸式展览、未来研学等科技应用场景等。

在这场对接会上,连接起供需双方的,是一张“合肥市文旅场景机会清单”。仔细梳理可以看到,一份清单覆盖了场馆、景区、文创街区、酒店民宿的智慧景区管理、沉浸式文化体验、数字化文博展陈等关键领域,将全市亟待科技赋能的文旅场景需求全景呈现。

如合肥市中心图书馆开放了智能化升级等场景机会,从图书归还检查自动化到古籍阅览装置,从书籍整理机器人到智能定位系统,这些技术需求向全国科技企业敞开合作大门;合肥体育中心酝酿打造“无感体验”场馆,开放了无介质交互终端等场景需求。

“我们这份清单挖掘了有效场景机会38项,覆盖9个县(市)区,整合业主单位16家。”张弼介绍,政府扮演“红娘”角色,将整座城市的资源联动起来,精准匹配需求方和技术方,大幅提升了对接效率。“合肥把城市变成新技术的第一批用户,让企业和城市共同成长。”

“我们的数字科技业务还没真正进入合肥市场,通过这次对接会发现了不少合作机会。”山东金东数字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双告诉记者,公司位于青岛,因此他们的核心产品是海洋数字科技,已在国家海洋博物馆等落地沉浸式海洋文旅综合体。“我们想把充满海洋气息的文旅新技术带到合肥这样的内陆城市”。

而负责合肥徽园项目企划的徐可也同样感慨:“政府搭台对接场景,打破了原有招商的小圈子局限,引入更多全国优质资源,提高了信息互通效率。”对接会间隙,徐可和彭双建立了联系,计划进一步沟通。

紫云山“超级IP”急寻数字文创伙伴

场景对接会,不仅为供需双方精准搭台,更点亮了“超级场景IP”的磁吸效应。现场,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释放的发展机遇引起外地企业关注。

作为安徽省首个集四大国家级资质于一身的文化地标,该园区以“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为双引擎,聚焦大视听、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服务等基础产业,加速培育虚拟现实制作、直播、数字音乐等新业态。

包河区文产办副主任钟晓东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场景机会,更亮出了“真金白银”的政策诚意,在微短剧、数字音乐、直播产业发展等方面均有支持。如对符合标准的楼宇、仓库、历史建筑等项目承载平台,入驻文化企业达标则最高给予不超过500万元奖补等。

他现场发出热忱邀约:“我们期待更多的‘紫云山出品’‘紫云山制作’,亟需微短剧和数字音乐领域的优秀企业加入,成为紫云山文旅产业合伙人!”

首创场景创新模式正在全国铺开

从场景开放到产业繁荣,合肥的场景创新已形成系统性打法。场景公司负责人张弼透露,合肥今年已累计发布200余项场景机会,场景招引落地16家场景企业,覆盖低空经济、无人驾驶、消费零售等多个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首创的场景创新模式正在全国铺开。今年,合肥联合北京经开区、上海闵行区、杭州、武汉等成立了全国首个场景创新城市联盟。联盟章程明确将打破行政壁垒,构建跨区域场景创新共同体,推动“成果发现-场景挖掘-场景对接-应用验证-规模推广”的闭环。

合肥的“场景招商”模式正在全国激起涟漪。“20个城市(城区)结成的场景创新联盟打破了地域边界,让技术方案在更广阔天地寻找适配场景。”如杭州的物流无人机技术,在合肥有了运送医疗应急物资的用武之地。张弼表示,这种“一地创新,多地复用”的机制,正将单个城市的“试验田”变成全国连片的“创新试验场”。

合肥智造 “双星”闪耀

7月伊始,好消息便接踵传来,两家来自合肥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交出亮眼成绩单:定位超高端市场的尊界S800宣布上市首月大定突破6500台;蔚来汽车公布6月交付数据,达24925台,同比增长17.5%。

7月1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江淮汽车尊界超级工厂和合肥新桥蔚来F2工厂,探寻支撑这亮眼数据的“智造”密码。

数据赋能 定制豪华

“人少,机器人多。”7月1日,走进江淮和华为联手打造的尊界超级工厂,只见巨大的机械手臂灵活地抓起车身部件,精准地焊接、组装;无人小车驮着零件在车间里安静穿梭,路线规划整齐有序。

6月30日,鸿蒙智行宣布,尊界S800旗舰轿车上市首月大定突破6500台。

尊界S800是由华为旗下鸿蒙智行与江淮汽车合作打造的首款车型,定位为超高端智能豪华轿车,是目前除了仰望、红旗等品牌外,少数向百万级市场进军的自主品牌新车。

为了保障尊界S800的高品质交付,在合肥,江淮汽车与华为联手打造出尊界超级工厂,工厂配备超过1800台智能机器人,实现“冲焊涂总”全面自动化与数字化,同时支持智能柔性定制能力。

“基于华为iDME工业数据模型驱动引擎技术,工厂构建了实时感知等智能体系。”尊界超级工厂负责人魏大卫介绍,该工厂每秒采集30万条数据,可通过大数据持续优化迭代工厂的生产流程与工艺经验。特别是焊装与涂装环节,目前已达到行业最大的数字孪生水平。

“预计今年8月起,尊界S800进行大批量交付。江淮汽车与华为合作的第二款和第三款车型,目前正加速推进研发中。”魏大卫说。

智能引擎 高效触达

同在合肥这片智能制造的热土上,蔚来汽车的新桥F2工厂同样展现着尖端制造实力。7月1日下午,蔚来创始人李斌现身该工厂,并公布了公司6月交付数据。

2025年6月,蔚来公司共交付新车24925台,同比增长17.5%。其中,蔚来品牌交付14593台,乐道品牌交付6400台,firefly萤火虫品牌交付3932台。整个第二季度交付量达72056台,环比大增71.2%;上半年累计交付114150台,同比增长30.6%。至此,蔚来历史累计交付量已超过78.5万台。

“汽车是要使用十几年的产品,智能驾驶芯片的算力越高,汽车全生命周期的智能辅助驾驶体验越有保障。”李斌说。当前,蔚来世界模型NWM已陆续推送到ET9、新ES6、新EC6、新ET5和新ET5T上,这也标志着蔚来自研的全球首颗车规级5纳米智驾芯片“神玑NX9031”的应用性能达到设计目标。

而将前沿智能技术高效转化为高品质、高效率交付的关键,也在于先进的智能制造体系。

据F2工厂负责人殷亮介绍,作为全球领先的全链路数字化智能工厂,这里集成了“天工”智能制造管理系统、“魔方”车辆存取平台、“飞地”自动装配岛等多项前沿技术。这些技术的深度应用,显著缩短了订单交付周期,从过去的21天降至10至14天,有效解决了用户等待周期长的问题。

近年来,作为全国唯一的新能源汽车“换电”试点、“双智”试点、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试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的四试点市,合肥已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总量最大、知名品牌最多、发展活力最强、供应链最完整的区域之一。

合肥市下好科创先手棋

在最新发布的《2025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中,合肥位列第11名,较2024年上升4位。该榜单评估指标包括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新经济竞争力和未来可塑性维度。

合肥晋级新一线城市并展现出强大后劲,离不开其在科创能力和未来产业布局上的先手棋。

目前,合肥作为量子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聚集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量子科技企业;空天信息产业已聚集120余家企业,形成了从卫星载荷、平台研发到星座运营、信息服务的全产业链;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7万辆,同比增长84%,产业链产值达2600亿元,同比增长710亿元;出口量更是攀升3.2倍,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在政策取向上,合肥树立了“科技即产业”理念,将科技创新置于城市发展的核心位置。颁布实施《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建立市委科创委统筹推进机制,形成常态化议事制度,系统布局重大平台、项目、基金等要素,形成“政产学研用金”一体的大科技格局。各县(市、区)成立科创委,在高企培育、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上持续发力。建设合肥“科创大脑”平台,实现全市科创资源汇聚、对接。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突出产业导向,出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新型研发机构分类支持管理细则等。

在具体做法上,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合肥打造了包括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超导核聚变中心等在内的“七大平台”;组建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全链条开展成果发现、挖掘、策划、转化和服务;开展全链条、全流程、常态化的成果转化服务,为科技成果量身打造转化路径;设立直投型、高容忍度的种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和堵点,合肥构建的“大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成功入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创新典型案例。目前,合肥市已建设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近300家,其中国家级65家,同时加快培育一批高能级、卓越级孵化器后备梯队。

在金融支持方面,合肥也积极推动科技与金融的双向奔赴。构建“股、贷、债、保、担”联动的金融支持体系,整合政府、银行、证券、保险、股权投资机构等资源,实施“共同成长计划”。探索科创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利用科技保险补贴等手段,分散企业科技创新风险。通过培养联合头部投资机构设立近千亿元的产业基金群,建立省市区联动的基金招商机制,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让耐心资本做企业“长跑搭档”,陪伴企业全生命周期,以长效投资激活创新引擎,驱动产业持续升级。

据介绍,一整套培育科创产业发展的有效做法让合肥这个曾经GDP排名靠后的中部城市不断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开辟了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前五个月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成绩单”公布

6月13日,记者从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局获悉,前五个月合肥公共资源交易成绩亮眼,完成项目标段5243个,成交金额883.98亿元。

成立工作专班,积极促进省市重点项目顺利推进落地。1~5月,共完成工程建设项目标段2032个,成交金额734.81亿元,同比增加9.45%,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标段144个,成交金额533.8亿元,同比增加3.91%。

用好政府采购,护航中小企业。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局通过“降低成本+预留份额+价格优惠”等举措,增强中小企业发展信心。1~5月,免收政府采购投标保证金约6.88亿元、履约保证金4.13亿元、采购文件工本费373万元。同时,面向中小企业预留采购份额,加大小微企业价格评审优惠力度,报价扣除比例至高为20%。

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投标人自主选择使用传统影印件上传或使用电子证照照面数据参与交易活动。推进电子印章应用,招标文件发布、质疑异议回复、合同签订等环节均可调取使用。推广电子保函,提升投标、履约、工程质量保证金办理效率,减少企业资金占用。今年以来,共计开立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函2672笔,担保金额8.77亿元。

推动交易环境持续优化提升,促进公平竞争,激发潜在投标人参与交易活动积极性。1~5月,共吸引20万家次企业参与投标。主动曝光市场主体不良行为,推动构建诚实守信交易市场,1~5月,扣分处理投标人55家,代理机构26家,评标专家73名。

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推行“限时办结”“一网通办”,实现项目登记、场地预约、专家抽取、中标通知书发放、保证金退还等交易服务一个工作日内办结。全面服务各类交易项目,对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及民生项目开通“绿色通道”,构建规范高效智慧的公共资源交易新生态。

合肥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助力企业“走出去”

6月,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安徽,2025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于6月4日至6日在黄山市举行。

作为世界上参与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三年多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推进,形成区域合作、共享发展的新局面。

近年来,合肥市与RCEP成员国间的经贸往来愈加活跃。数据显示,2024年合肥市对RCEP成员国累计进出口137.87亿美元,其中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为23.7%,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

不沿江、不靠海的合肥,正逐步从“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转变。与此同时,合肥也着力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护航

从巢湖之滨走向大江大海

作为出口“重头戏”,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37.6万辆,同比增长84.5%,出口量更是攀升3.2倍。

随着汽车出口逐年增加,原有的集装箱船运输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为此,市物流专班、市交通运输局积极协调安徽港航物流有限公司,立足新能源汽车物流需求,“量身定制”主营合肥-上海滚装航线、衔接国际远洋滚装航线的“330车位”滚装船船型,开辟合肥新能源汽车水运新通道,缓解车企出口运输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港还与上海港、太仓港实现海事监管互认,结束了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第九类危险货物只能通过公路运输至沿海港口再装箱的历史。“新三样”货物实现“一站式”出海,中转环节有效减少、运输时效大幅提升,物流成本下降约15%。

新能源汽车从派河港起运,实现通江达海。但从生产线到港区的这段路,则离不开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的“保驾护航”。

近日,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批300辆出口车辆面临紧急发运需求。获悉企业困难后,车管所立即安排专窗专人对接服务。由于这批出口车辆未配备随车出厂合格证,民警需要逐车人工核验数据并录入系统。经过连续加班作业,最终高效完成了全部车辆的临时牌照发放工作,帮助企业顺利完成了这单出口业务。

“车管所办理出口车辆的临牌不仅快捷,还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安徽江汽物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德龙表示。

从巢湖之滨走向大江大海,在多方护航下,源源不断的“合肥造”汽车泛起“搭船出海”的浪花,不断奔涌向前。

陪伴

从“独自冒险”到“系统护航”

出海,是大势所趋,更是时代呼唤。

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不仅仅是机遇,还有复杂多变的风险挑战,包括不同国家的政治与法律风险、市场竞争、文化差异、知识产权等。企业独自出海,更像是一场冒险,难免会遇到风高浪急的时候。

如何为出海企业搭建一张“安全网”,让他们无惧“风吹浪打”?合肥进行了创新尝试。

4月30日,在合肥法务区综合服务大厅,合肥市陪伴式“走出去”综合服务专窗正式启用,前来咨询的企业络绎不绝。“这样的服务正是我们需要的!企业‘出海’可能遇到的政策、法律、金融等问题在这里都能一站式找到解决办法。”一家科技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这个由合肥市“五外联动”工作专班统筹设立的服务专窗,整合了法律、会计、金融、检验检测等30余家专业机构,为企业“出海”提供全流程陪伴式服务。

“企业‘出海’面临的挑战是多元的,单靠一家机构难以覆盖所有需求。”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专窗内的30余家机构按专业领域细分,通过信息共享、协同办案。一旦企业同时涉及法律合规、财务审计和产品认证,专窗可立即启动内部联动机制,提供“一揽子”服务,这也是专窗的核心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专窗不是“一次性服务”,而是陪伴式“全周期管家”。

不久前,合肥一家科技型企业想要在海外投资设厂,但对当地投资环境、政策法规不是很熟悉。联系合肥“走出去”综合服务专窗后,首批轮值机构上海汉盛(合肥)律师事务所为其提供了全流程的专业服务。

“针对这家企业的需求,我们提供国内企业境外投资法律咨询和当地法规咨询服务。”上海汉盛(合肥)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梁邵东介绍,他们还与政府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对企业即将面临的风险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专业意见。目前,该企业海外厂房的选址工作已完成,正等待有关部门审批。

从企业的一场“独自冒险”,到政府与机构协同的“系统护航”,合肥创新设立的“走出去”综合服务专窗,将法律、金融等专业资源编织成护航企业的“安全网”,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支持

从先行探索到“乘风破浪”

跨境电商正以蓬勃之势席卷全球市场,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最具活力的贸易新业态。

5月23日早上7时许,一架满载跨境电商货物的飞机从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顺利起飞,飞往比利时列日机场。该航班的执飞,标志着蜀山经开区蜀旺公司自营的“合肥⇌列日”国际定期货运航线顺利开航。这是继2022年“合肥⇌阿姆斯特丹”航线后,该公司运营的第二条自营洲际航线。

列日机场作为欧洲第五大货运机场,拥有辐射欧洲全境的高效网络,是欧洲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之一。新航线的开通,成为了合肥乃至全省跨境电商及高端制造产品进入欧洲市场的关键通道。

位于合肥蜀山经开区的安徽(蜀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是安徽省发展跨境电商的先行区。近年来,蜀山经开区持续推动国际物流通道建设,为皖货出海提供支持。自2022年首开“合肥⇌阿姆斯特丹”航线以来,已累计运营洲际航线130余班次,完成货邮吞吐量超2.1万吨,装载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为园区内跨境电商企业出海提供了优质的空运物流服务保障。

去年,在庐州海关的支持下,蜀山经开区还探索创新了“智慧锁”监管模式,通过电子关锁、智能卡口等数字化手段,跨境电商货物整体通关时效提升约4小时,显著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在夯实物流通道“硬支撑”的同时,蜀山经开区在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上也下足了功夫。

走进位于蜀山经开区的安徽跨境电商创新服务中心,一楼展示大厅的电子大屏引人注目。大屏上,出口国家订单量分布图、累计出口金额、累计出口单量、电商企业报关年度统计等数据,通过图表的形式出现在中心可视化平台上。

“我们服务中心跟传统的产业园不一样。”安徽跨境电商创新服务中心主任孙伟介绍,服务中心就像企业的“贴心管家”,将入驻的企业分为0~1的初创阶段、1~10的成长阶段、10~100的成熟阶段,为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我们还开发了跨境电子商务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可为入驻企业提供线上培训、跨境支付、国际物流、通关、法律等全方位服务,满足跨境电商产业链各环节的综合需求。”孙伟介绍。

政策的暖风吹拂,企业不断聚集。截至目前,安徽(蜀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已集聚梵海集团、布诺太阳能、尚瑞科技等跨境电商进出口重点企业超300家。2024年,安徽(蜀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跨境电商包裹通关单量2976万单,货值超过50亿元。

在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生态集群。如今,在跨境电商的赋能下,合肥小家电、光伏新能源等产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外向型经济加速乘风破浪。